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佛经 > 阿弥陀经 > 正文内容

阿弥陀经和金刚经那个好?阿弥陀经和金刚经是否会矛盾

阿弥陀经  时间:2016-07-04   作者: 网络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阿弥陀经和金刚经那个好?阿弥陀经和金刚经是否会矛盾

  《阿弥陀经》和《金刚经》都好。佛说的每一部经都好。《阿弥陀经》和《金刚经》都有各自的领域,所以凡是修行中的佛教徒,学习《金刚经》和《阿弥陀经》都是很适合的。原则上说,主修一种佛经,附加修多种佛经,是可以的。多修多得功德,种类多了也是能得到更为丰富的功德。

《阿弥陀经》的基本内容

  《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重要经典,是净土三经一论之一。本经是现代净业行者修行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也是汉传佛教寺院晚课必诵的经典。本经是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为众弟子而讲说。在本经中,佛陀详细向诸弟子讲说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劝告众生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国土,佛陀还在经中介绍求生极乐国土的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往生方法。佛陀还告诉众弟子,若人能够深信本经,虔诚地执持佛之名号,不仅能够得到诸佛之所护念,而且还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本文现就本经的基本内容作简要的介绍。

  一、介绍佛陀说法的六种成就

  在佛教诸多经典中,佛陀向大众说法,一般应当具备信、闻、时、主、处、众等六种成就,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六种因缘。其中信成就表示大众对闻法的信心建立;闻成就表示大众都已具备闻法的福德资粮;时成就表示讲说的时节因缘已经成熟;主成就表示说法的人欢喜地演说妙法;处成就指的是说法的地点;众成就表示具备听法的信徒。祇有具备了以上六种成就,一个讲经法会才能顺利进行。

  二、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作为本经的重要内容之一,经中详细描述了西方极乐国土的依正庄严。所谓依正庄严就是佛教通常说的依报和正报。所谓依报,就是指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或世界,其中包括山河大地、家具什物和衣服饮食等;正报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或人身。如“三藏法数”第二十七卷中这样说:“依谓依报,即世间国土也,为身所依,故名依报。正谓正报,即五阴身也。正由业力,感报此身,故名正报。也有能依之身,也有所依之土,故国土亦名报也。”

  三、众生往生极乐国土的条件与方法

  在本经中,佛陀还重点讲述了往生极乐国土的条件与方法。对于条件,经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也就是说,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应当具备善根福德因缘。这些善根福德因缘,是需要众生修持才能成就。

  四、听闻受持本经的功德

  在本经中,佛陀还告诉众弟子,赞叹阿弥陀佛及其国土有不可思议功德。就是在十方世界里,也有无量无数同恒河沙那么多的佛国、每个佛国的佛主也都在赞叹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在东、西、南、北、上、下六方世界,各有恒河沙数诸佛,在他们所统领的佛国里,以“广长舌相”的清净功德,出大音声,这音声可以传遍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广阔的地方。同时这音声又非常美妙动听,即使在很近的地方也不会很响;在最远的地方也不会很轻,无论远近,音量都是一样的。佛就以这样的清净梵音来赞叹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来证实阿弥陀佛及其佛国的功德不可思议。佛陀劝诫众生,应当以清净心坚信佛陀在娑婆国土中,为娑婆世界众生所说的《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即本经《佛说阿弥陀经》)。

  五、发愿求生极乐国土的利益

  本经中还专门论述了众生发愿往生极乐国土的利益。佛陀认为,如果有人已经发愿,现在发愿或者将来发愿,准备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些人将来都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果位,而且永远不会再受轮回之苦。佛陀在本经中告诉舍利弗,有信奉西方极乐净土的人,应当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金刚经》的基本内容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心经》。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蜜意为无极。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后成就。

  一、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二、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三、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四、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