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佛经 > 佛遗教经 > 正文内容

如何依教修学?《佛遗教经》这样说(视频)

佛遗教经  时间:2019-12-17   作者: 真体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真体法师:如何依教修学(视频版)

 

如何依教修学?《佛遗教经》这样说(文字版)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师长、各位同参道友、各位护法居士,大家阿弥陀佛!

  很荣幸也很高兴能来参加此次盛会,几天在杭州真正感受到了“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的心情,内心惶恐之际,非常感恩大家给我这次机会登上讲台。我演讲的题目是《如何依教修学》,依据的经典是《佛遗教经》。本经全文2375字,从篇幅来看,类似于一部弥陀经,简约而不简单,篇幅虽小,但是义理无穷。

  本经是释迦牟尼佛临涅槃前对弟子们的最后教诫,也是佛一生弘法的概括总结,字字句句蕴含着无上甚深的智慧,对我们后世弟子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众生沉沦苦海,轮回六道善根因缘成熟,佛则示现八相成道,说法利生。待化缘周讫,为使众生生起悲恋之心,故佛身隐没,示般涅槃,临终教诫,遗训后人。

  经文开头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里佛在经文里面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佛灭度后以戒为师的修行纲领。

  《菩萨璎珞本业经》里面说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我等既得人身,又闻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真正是千生罕遇,万劫难逢。我们应当珍惜如此殊胜的因缘和暇满人身,谨遵佛敕,依教奉行。

  正如憨山大师《费闲歌》说:“出家容易守规难,信愿全无总是闲。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我们要谨记在心,作为修行的座右铭,不要做光头俗汉。身为佛子,当行佛事,勤修三学,息灭三毒。纵然有远大志向,崇高理想,还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从当下、戒律下手。

  《四十二章经》佛说:“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提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正如蕅益大师所说:“不能持戒,则同堂犹隔万里,苟能持戒,则百世何异同时。”

  所以我们应当以戒律为法身慧命的安立之处,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是无上菩提之本。在《遗教经》中我们应当谨遵佛陀的教诲,以此作为修行的要领。

真体法师:如何依教修学?《佛遗教经》这样说(视频)

  《遗教经》按照常规分序、正、流通三分,我们主要学习正宗分内容。经文前半部分是共世间法要,主要佛教诫弟子们应当远离种种世俗生活方式和外道邪命的种种情形,让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安住在清净戒中。接着讲对治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根尘相对、种种放逸和贪爱,以及饮食、睡眠、嗔恚、贡高、谄曲、虚伪的种种烦恼。修好以上世间法要,才能具有安定、清净的身心,真正成为修集功德、成办道业、与道相应的法器。

  经文的后半部分是修不共世间法要,包括成就出世的七种功德:无求、知足、远离、不疲倦、禅定、智慧乃至究竟等等,这都是逐步走向解脱的道路,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最终成就解脱。我们当务之急修行的要领是成就世间的法要,也就是我们应当要远离、避免、屏蔽的种种烦恼根源。

  佛祖告诉我们出家生活要远离种种世俗生活及外道邪命,其目的无非令我等断绝生死因缘。佛祖制戒,主要针对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其实就是欲望,三界往返,六道轮回,其根源在于六根六尘的贪染。唐朝裴休丞相送他儿子法海和尚出家的时候作过一篇《警策箴》说:“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世间种种名利权情,自古多少英雄豪杰为之丧身失命。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幸福的根源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减少了多少欲望。”真正的幸福在哪里?真正的幸福在我佛门出世解脱得大自在。所以在《遗教经》的序言里面宋真宗说:“由爱欲之纷纶,致轮回之增长。”轮回之增长就是《楞严经》第六卷所说四种清净明诲:杀、盗、淫、妄所导致,众生因此轮回六道而求出无期。

  《法句譬喻经》里面举过一个例子:一位修道人在人间习定,问题不得安心,他的心总是定不下来,很烦恼。无意中看到一只野干(象狼狗一样的动物)要吃一只乌龟。在野干要咬乌龟的时候,乌龟就把头、尾声、四肢全部缩到龟壳里面去。野干横咬、竖咬吃不到乌龟的肉,最后走了。这位比丘看到野干吃乌龟前前后后的情形,他就受到了启发:修道人要想不被烦恼所牵染,必须收摄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六根都摄,净念相继”。

  在《观普贤菩萨行法经》里面,普贤菩萨教我们忏悔六根的方式、方法,这就是成就我们解脱的方法。《论语》第六卷颜渊问孔子“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孔子告诉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和我佛所说的“收摄六根”有异曲同工的妙用。

  老子也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童蒙止观》里面天台大师教我们“呵五欲、弃五盖”种种方便法门都是为了我们能够成就道业。然而六根种种的因缘,根源在哪里?“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欲望的根源虽然说是由六根牵染,其实欲望的根源在于我心。

  所以《遗教经》中佛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因此《楞严经》中佛告阿难“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我曾经见过一个寺院有一副对联,内容是:“心上有天何必焚香告夜,意中无我自然与物同春。”当然这是讲到“心上有天”指的是修行人须从心上下功夫。这里讲的是宋朝的铁面御史赵阅道,每天夜里对着天自我检讨,这是讲到用心的方法和无我利他的一个思想。所以“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修行必须从心地上下功夫。

  虚云老和尚曾说过:“佛教世人持净戒,戒净庄严清净身;了知舍那心地印,心佛无殊一体真。”佛法就是从心性上下功夫的法门,持戒也就是从心地上去持,参禅也向心地上去参,念佛也向心地上去念。四祖道信禅师对他的弟子牛头法融禅师曾经教诫过:“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这个心地法门,自古以来是一个很大的哲学问题。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话题就是“认识你自己”或者“找回你的心”。现在国际上流行禅修,流行内观禅,向内观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其实这个是中国禅宗早就说的了。这话已经说了两千多年,但是中国的禅宗祖师说的都是文言文,说得非常简洁,大家听不懂。现在我们要把祖师的文言文说成白话文,让大家用微信的方式发出去,大家喜闻乐见,自然能够得到受用。

  西方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做“斯芬克斯之迷”,斯芬克斯是一个狮身人面兽,每天问来往的行人一个问题: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这种动物是什么?回答得出来就放你过去,回答不出来就把你吃掉。所有的人都回答不了,那些都被吃掉。来了个小伙子叫阿狄浦斯,他说:我知道!这个动物就是人!结果斯芬克斯大叫一声跳下悬崖,因为揭开谜底,它就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

  说明离我们最近的东西,我们可能把它迷失掉了,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受戒持戒,其实受的是心戒,从心地上去行持。儒家的古人讲究“慎独”,就是一个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不要犯戒。我最近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人不仅要“慎独”,而且要“慎重”,就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尤其是出家人。出家人穿上这身如来的袈裟,我们代表的不是我们自己,所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谈举止。

真体法师:如何依教修学?《佛遗教经》这样说(视频)

  《黄帝内经》是黄帝和他老师的对话,他问他的老师一些重要、关键的问题,他老师告诉他:要斋戒,要用心斋的方法去修行。斋戒沐浴大家都以为是洗澡、沐浴、换衣服,然后吃素,然后很清净。那个是外在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要洁净,这叫心斋。

  在《庄子》“人间世”里面讲到了这个问题。禅宗的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回光返照,见到认识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王阳明说得非常好:“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正所谓南岳慧思大师说:“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这是我们应当依教修学,依照《遗教经》所说,释迦如来所说,我们的六根对五欲六尘的牵缠必须从心地上去制伏,调伏其心。

  中国古人非常强调修身,一个人要获得身心的健康,根据中国古代养生的一个方法,要做到“驭欲、养情、明理”,控制好自己的七情六欲,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生命的意义。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所以有人提出21世纪心理疾病是这个世纪最大的问题,百分之八九十的疾病都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过于激动、悲伤都会伤害身体。在北京有时跟大夫聊天,一位很高明的中医大夫说,很多病人不是病死的,是吓死的。一检查出来,生病了,被吓得情绪不好,病情恶化,身体垮了。情绪很重要,自信心很重要。

  第一天的时候,宗性法师告诉我们大家:“有信仰就有了希望。”一定要有信仰,有了三宝加被,自力和佛力的加被,我们就会有希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心的问题很复杂,佛法恰恰就是解决内心问题的方法。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我们已经征服外太空,却无法征服人们心里的太空。”的确,科技再发达,只能了解物质世界,而心灵世界是无法了知的,只有通过修行,才能完成。据保守统计,二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成功企业家有1200多位自杀,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信仰,不懂得驾驭金钱、不懂得祸福相依、不懂得无常。人为什么要有信仰,要修行?所以国家领导人提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是非常伟大英明的决策。你看社会在进步,科技发达,物质丰富。发明了各种机器,本想机器多了,有些事情让机器做,我们人就可以休息了。但是不想,机器越多,我们时间就越少。

  在地铁里注意到一种现象,全部都是在玩手机。有一次在地铁里,我在看书,所有的人都在玩手机,他们都在看我这个和尚怎么还看书?就象静波法师说的:不正常的变成正常的,正常也会变成不正常的。你说手机好不好,手机非常好,里面什么内容都有,可以上百度。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一百度就都有了。有了手机之后大家越来越忙,一家人聚会,没有时间交流,都在忙着抢红包。抢到忘乎所以,抢到开车车毁人亡,结果人没了钱还在。所以我们要懂得驾驭世间种种的外物的欲望。

  我们内心的不安定,源于贪欲之重,欲壑难填,患得患失。《金刚经》通过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相”,以及《心经》通过短短268字,其中就有22个字是“无”字和“不”字,通过否定的方式来破除众生的执著。

  人生就象《黑客帝国》,梦幻一场;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孰真孰假,认识到人生的真相之后,便能回归内心的宁静。

  解脱道的重点是勤修三学、息灭三毒,我们一切行为都要摄持在解脱道上,才与法相应。如果贪着种种世间事业,便会本末倒置,偏离本位,甚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执著种种名誉、地位、财富、权利这些世间利益,基本上都是生死因缘!佛陀告诉我们,只要你去成办它、经营它、维持它,你的精力都在那个上面,最后你的本份没有做。所以成天驴事未去,马事又来,整天缠绕在里头,就没办法腾出身心来修道,所以这是修道最大的障碍。

  孔子给颜渊举过一个例子:你看有一个赌博的人,他下了很大的赌注,用稀世珍宝、黄金玛瑙下赌注,他赌的时候就心惊胆战、不得自在。一位穷人用一个瓦片下赌注,他赌得心安理得、无所畏惧。为什么他输也就输了个瓦片,下赌注重的输的话就是输得倾家荡产。修道也是一样的,看我们下的是什么赌注。甚至人生就象下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修道亦复如是,阿弥陀佛!

真体法师:如何依教修学?《佛遗教经》这样说(视频)

  互动环节

  信众提问:阿弥陀佛!广钦法师曾经说过一句话:“佛法未衰,人心已衰。”现在是末法五浊恶世,就象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现在通过眼睛带动意引发欲望的影像途径越来越多,包括食物也是前所未有,在古时也没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也是末法的一个必然现象。欲望越来越多,成道的人越来越少。人心的衰微有没有一个具体的象征?怎么有一个具体对治的办法?

  真体法师: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对治这个问题:大家修行要多闻薰习、亲近善世、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环境很重要,因为凡夫心随境转,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好的环境,找一个好的同行善友,这是非常关键的。朋友圈很重要,手机加了很多朋友圈,朋友圈里没有朋友,全是圈。一定要以善友为伍,以佛为善知识,还要多闻薰习,之后你才能做得到如理作意和法随法行。你回家不到寺院里来,管不了你的心的,天天讲的就是世间的人我是非、恩怨情仇;你到寺院里来可以听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菩提心、解脱道,所以环境很重要。阿弥陀佛!

  信众提问: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讲到西方极乐的环境去了那里只有进步,没有退步,而且能到无生忍。在那个环境里,鸟兽也是在说法,包括那里的菩萨在一起的殊胜境界。去了那里就有一个很好的保障,是否说在五浊恶世就很难守得住这个欲望?

  真体法师:在五浊恶世很难这个也是因人而异,你不能怪外面的因缘。你说现在这个社会发达得那么好,你不能说让它退回去,咱们不要那么发达,还是在于自己的心。外面的因缘避免不了的,菜刀能杀人,你不能说咱们不要菜刀了,咱们以后不要切菜,这个不在于外在的。要自己能够息诸缘务,这个就是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里面讲到的,唐朝圭峰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里面概括了达摩祖师这样的一个修行方法,“如是安心者壁观”,阿弥陀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灵隐寺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