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佛经 > 解深密经 > 解深密经文章 > 正文内容

大乘瑜伽止观法门初探—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为契入点

解深密经文章  时间:2018-01-08   作者: 宽昌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大乘瑜伽止观法门初探——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为契入点

一、大乘瑜伽止观法门的论据依典

  (一)、瑜伽止观法门的出现

  在《解深密经》[1]的第六〈分别瑜伽品〉中,佛以弥勒菩萨为当机,全面的述说了唯识学中以“行”为重的“大乘瑜伽止观法门”。说明了修学瑜伽行中的止、观问题,显示了“瑜伽止观”的妙行,证明“诸法唯识所变”。明示从学习唯识理论到证得诸法唯识之理,中间有一个必要的过程,就是要修习瑜伽止观。

  《解深密经》是大乘唯识宗的重要据典[2],其解释大乘佛法境、行、果的深义,它的思想教义是以抉择的形式组织,对大乘经典的义理凡属深奥隐秘的都加以解释决定。在“离言自性”的基础上安立言说,以“胜义谛”,提出唯识佛法的真理性标准。

  《解深密经》的正宗七品的全文在《瑜伽师地论》[3]中被整篇引用,《成唯识论》[4]也一再引用此经,因而明确的显示了本经在印度是瑜伽行派重要的依据经典;汉译后,唯识宗依《解深密经》的〈无自性相品〉,分判释迦如来的一代教法为有、空、中道的“三时教”,并依〈心意识相品〉及〈一切法相品〉以“三性”说及“唯识说”成为我国法相唯识宗的根本教义;更在〈分别瑜伽品〉中全面的开示了“大乘瑜伽止观法门”。

  (二)、“止观”的修习与“瑜伽行”的义理关系

  “瑜伽”的本来字义是“连结”,后来引伸为“将心连结于一境”的修行。瑜伽原来是印度各宗教所共通修行的实践方法之一;然而,在大乘佛教中,特别称弥勒、无著[5]菩萨系统的学派为“瑜伽行派”以别于龙树、提婆[6]菩萨系统的“中观派”,这应该有特殊的意义。[7]《瑜伽师地论释》解释“瑜伽”的词义时认为:谓一切乘的境、行、果等诸法,并有方便善巧相应的义理,故称为“瑜伽”。[8]

  相应是与境、行、理、果、机相应。相应于法,就是“随顺于法”。由此,则须注意“法随法行”,或略称为“随法行”的意义了。随法的“随”,从“随行”可转成“瑜伽”(相应);而“随法行”是以“随入止观为体”,所以,“止观的修习”也可称为“瑜伽行”[9]。

  在“原始佛教”[10]时期,基本的修禅(瑜伽)方法是,不净观与数息观,这两种观合称为“二甘露门”。到了“部派佛教”[11]诸“譬喻师”或“瑜伽师”所传出的“禅经”,譬如僧伽罗叉[12]的《修行道地经》、鸠摩罗什法师[13]编集众家禅要的《坐禅三昧经》、佛陀跋陀罗[14]所传的《达磨多罗禅经》等,都以“五门禅”(五停心观)为主。而大乘瑜伽师更发展成“四种所缘境事”。[15]这是从部派佛教时期“瑜伽师”的瑜伽行纲要开展至大乘“瑜伽师”的瑜伽行纲要的演变讨论“止观”和“瑜伽行”的意义了。

  (三)、止观与唯识思想

  学人在修习止观时所产生的内观世界与“万法唯识”的缘起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分别瑜伽品〉谈到这个问题时说:

  世尊!诸毘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16]

  圆测法师[17]在他的《解深密经疏》讲到这个影像是什么的“影像”时,有三种解释:举观问定所缘、举定问观所缘、双问止观所缘影像。有的则解释是包括“有分别影像”与“无分别影像”的。但是,圆测法师有作这样的问答:

  问:如何此中唯说毘钵舍那所缘境界?答:前段中说,止唯缘心,观缘诸境。乘前起问,故不论止 。

  问:此应言所缘境界与观同异,如何乃言与心一异?答:心相应故,亦说名心,如唯识言,故不相违。[18]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