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佛经 > 解深密经 > 解深密经文章 > 正文内容

《解深密经》中的菩萨境界大剖析!

解深密经文章  时间:2017-08-09   作者: 网络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解深密经》中的菩萨境界大剖析!

(一)释十一地名义

  经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缘最初名极喜地?乃至何缘说名佛地’?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成就大义,得未曾得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是故最初名极喜地。

  注释:

  十一地各具其功德,上面以及说过了,但诸地因何得名呢?佛陀尚未开示,所以当机者观自在菩萨代替大众提出了疑问:世尊,初地因何名为极喜地,乃至佛地因何得名?祈请世尊慈悲,普为大众广为宣说。

  于是佛告观自在菩萨:“善男子,初地之所以名为极喜地是因为:初登地的菩萨,得到两种从未得到过的利益,那是什么利益呢?一是成就义,就是从此获得成就自他的两种义利,二是得未曾得出世间心:就是对于从来未得的出世无漏心,如今得到了。由于这两种因缘,使初登地的圣者,内心生起无限的欢喜与踊跃,所以最初名为极喜地。

  经文:

  远离一切微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由彼所得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为无量智光依止,是故第三名发光地。由彼所得菩提分法,烧诸烦恼,智如火焰,是故第四名焰慧地。由即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方得自在,是故第五名极难胜地。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是故第六名现前地。

  注释:

  下面来看第二地,离垢地:入道的圣者,在初地时,虽已远离粗重的犯戒之垢,但微细的毁犯,依然不断现行,二地的菩萨成就性戒清净,证得清净尸罗,不必像初地的菩萨那样谨慎护戒,自然而然就能远离一切微细犯戒垢,圆满尸罗波罗密多,故第二地名离垢地。

  第三地名为发光地:这一地的菩萨证得了诸三摩地,从三摩地中克服无明的黑暗,现出无边的修慧之光,又因得闻持陀罗尼的因缘,从陀罗尼中,克服无明黑暗,发出无边的闻思之光。故说能为无量智光之所依止,由三摩地及闻持陀罗尼能发智光,故第三地名发光地。

  第四地名焰慧地:这一地的菩萨修习三十七菩提分法(这里补充一点:不是说其余诸地菩萨就不修三十七道品了,而是说这一地的菩萨着重于三十七道品的修学,这里有个有所偏重的问题,大家了解就好。)从菩提分法中生起猛烈的智光,燃烧掉各种扰乱身心的烦恼,其智焰如炽盛的火焰一般,故名焰慧地。

  第五地名极难胜地,就是说此地的菩萨对前面所修学的菩提分法,再进一步作方便修习。这种方便修习,是很不容易的。当年二祖慧可大师悟道后,晚年将衣钵传给三祖后,自己孤身入邺郡兴化一方,出入于市井之中,有人问他为何出入在这种场所,他回答说:“我自调心,我自调心,何关汝事?”这就是方便修习的一个例子。须经过最为艰难的工夫,方能任运自在,在得自在后,就难为他所胜了,故此地名为极难胜地。《摄论》中说:“菩萨所修的真谛智与世间智,二智相违,不易并观,故前四地的菩萨,都不能做到二智并观。进入第五地的菩萨由于不断地方便修习,能令二智并观二谛,并使二智相应而不相违。如云门宗的香林澄远禅师所说的:“老僧四十年来,方打成一片。”这是最艰巨的工夫,也最难能可贵,故名极难胜地。

  第六地名现前地:此地的菩萨即于现前观察十二缘起的诸行流转,了知流转的只是缘起诸行并无实体可得。虽能现观诸行流转,但还是有相观,未能无相观,若要无相观现前就须多修作意,以此因缘故名第六地为现前地。

  经文:

  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邻接,是故第七名远行地。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于一切种说法自在,获得无碍广大智慧,是故第九名善慧地。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遍覆,是故第十名法云地。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着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

  注释:

  第七地的菩萨修无相观,能长时久远,无间无缺的使无相作意恒现在前,不同于第六地的行者,只能偶尔短暂的使无相观现前,同时,此地的菩萨无间证入无相观,不须加工用行,可以说他的功用已到最后边,步入八地就是无功用行了,所以他与第八地是共相邻接的,已远行到与八地相距不远处了。故名远行地。

  再来看看第八地不动地:七地菩萨虽也能做无一切相的无相观,但还不能放弃有功用行,仍不得任运而转,所以不能说是不动,菩萨到八地,由于已得无功用道,所以不但不为有功用行所动,而且也不为一切现行烦恼所动,故第八地名不动地。

  第九地为善慧地:此地菩萨获得四无碍的广大智慧,能遍至十方世界,为一切有情种种说法而得自在,因具如此善妙的智慧,故称为善慧地。

  第十地名法云地:有情的生身为惑业所生,无堪能性,所以是粗重的,以此粗重的生身,遍障二空真如,故其相如虚空般广大无边,菩萨在这时证得圆满法界法身,如大云般遍覆广大的粗重之身,故名法云地。

  十一地名佛地:从法云地进入最高的佛地,其间必修金刚喻定,由金刚喻定,断除所应断的惑障,证得所应证的功德,就登上极过的佛地了。

(二)十一地所治障:

  经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此诸地有几愚痴、有几粗重为所对治’?

  注释:

  观自在菩萨又请问世尊道:“世尊在这十一地中有几种愚痴和几种粗重为诸地所当对治?”

  经文: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此诸地中有二十二种愚痴、十一种粗重为所对治。谓于初地有二愚痴:一者执着补特伽罗及法愚痴,二者恶趣杂染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二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误犯愚痴,二者种种业趣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三地有二愚痴:一者欲贪愚痴,二者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四地有二愚痴:一者等至爱愚痴,二者法爱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五地有二愚痴:一者一向作意弃背生死愚痴,二者一向作意趣向涅 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六地有二愚痴:一者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二者相多现行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七地有二愚痴:一者微细相现行愚痴,二者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八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二者于相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九地有二愚痴:一者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二者辩才自在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第十地有二愚痴:一者大神通愚痴,二者悟入微细秘密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于如来地有二愚痴:一者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着愚痴,二者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为所对治。’

  注释:

  佛告观自在菩萨说:“在这十一地中有22种愚痴及11种粗重,为诸地所应对治的对象。其中:

  初地有两种愚痴:一、执着实有我法的愚痴。未见道前的行者,还在众生位上,不知我无主宰,法无自性之理,而执有实我实法。二、恶趣杂染的愚痴,未入正性离生的凡夫,还在凡夫位上,不免造作三恶趣惑、业、苦的三杂染,之所以如此,是此愚痴使然。

  而粗重是约两种愚痴的种子说的,二愚痴是现行,而粗重是种子,因粗重未断,所以使现行诸法无堪任的功能性,即堪能性。

  这两种愚痴及粗重是初地圣者所当对治的对象,没有对治,就不能证入初地,下面的十地也是一样的,没有对治各地对应的愚痴与粗重,是不能证入那一地的。

  二地的两种愚痴是:一、误犯微细戒行的愚痴,未入二地的圣者,之所以还不能绝对地不犯微细戒行,是因为有此愚痴的存在,所以不知不觉间毁犯了微细戒行。二、种种业趣的愚痴,就是误犯微细戒行的三业,这三业毁犯了微细戒行,但愚痴障覆故,自己犯了戒还不知道。

  三地的二种愚痴是:一、欲贪愚痴:因其过去多与贪欲相应的因缘,故名欲贪愚痴,因为由于这一愚痴的存在,众生欲贪所缠,内心一味向外奔放,不能成就胜定及开发修慧,故名欲贪愚痴。二、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是障陀罗尼及闻思慧的动力。

  四地的二种愚痴:一、等至爱的愚痴:行人在三地位上,断除了障胜定的愚痴,获得等至妙定后,因耽着妙胜定乐的缘故,为等至爱愚痴所障,就不能上进。二、法爱的愚痴:即贪爱实有的诸法。

  五地的二种愚痴:一、一向作意弃背生死的愚痴:在生死流转之中,执着实有自性见者认为实有生死可得,实有生死可了,而一向专注如何弃背苦痛生死,却不知生死是幻化的,当下就是寂静的涅槃,并无实在的生死可得,亦无实在生死可了。行人如果不了解这一道理,作意背弃生死,就成愚痴大障了。二、一向作意趣向涅槃的愚痴:寂灭的涅槃,在执着实有自性者看来,也认为是实有的,故一向专注如何趣向涅槃。并不知涅槃也是幻化的,离生死之外别无涅槃可得,如不明此理,作意趣向实有涅槃,就成愚痴大障了。唐张拙诗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说的正是此理。(湛寂的自性在静默中吐露着光华,照彻河沙世界。凡圣含灵、真如涅槃都从自性流出。一念不生之时,真心自体全体呈现,六根刚一攀援外境,妄想的乌云立即遮天蔽地。在了无纤尘净裸裸赤洒洒的本源自性上,断除烦恼、趣向真如都是凿破混沌,好肉剜疮。禅者认性且随流,“随流认得性”,心灵坦荡无碍,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求,因为他深知一切心念的追求,都如空花般虚幻不实。)

  六地的二种愚痴:一、现前观察诸行流转的愚痴:就是妄执十二缘起的诸行流转,认为实有染者在其中不息的流转,其实是缘起的钩锁,而无实染者的轮回,行人不知,所以是愚痴。二、相多现行的愚痴,就是妄执实有的净相现行,以为实有的净相不断现前,是最值得高兴的事,却不知道执有净相,即不能契入无相妙观,行人不知,所以是愚痴。正所谓:“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说的就是此理。

  七地的二种愚痴:一、微细现行的愚痴:就是说六地的圣者,虽已解决了粗显的缘生缘灭的诸行流转相,二、一向无相作意方便的愚痴:在六地位上,解决了相多现行的愚痴,获得了无相妙观的安住,可是并不能任运自然的住在无相观中,而是需对无相观行一向作意方便勤求加行,方能有把握的住在无相观中。

  八地的两种愚痴:一、于无相作功用的愚痴,七地圣者于无相观一向作意方便勤求有功用行的缘故,因而不能于无相观做无功用的趣证,所以也就不能进入八地的圣阶。二、于相自在的愚痴,其中“相”指身相及国土,若观一切法无碍,随心所欲地显现一切法,叫于相自在,于诸国土,随心所现,叫于土自在,但如今为愚痴所障,还不能于相获得自在,是为于相自在愚痴。

  九地的两种愚痴:一、于无量说法无量法句文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的愚痴。这里就包括了三种无碍辩:于无量说法陀罗尼自在,是指义无碍解,于无量法句文字陀罗尼自在,是指法无碍解,于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是指词无碍辩。但是有种愚痴,障这三种自在,使不能得,所以名为愚痴。二、辩才自在的愚痴,是在这种愚痴障碍了辩才无碍的自在,使行人不能得此自在,所以名为愚痴。

  十地的二种愚痴:一、大神通愚痴:十地的菩萨,通达十地位上的法界相,获得广大的神通,以此神通,现起身口意的自在三业,自在地做化导众生的事业。但未入十地前,被一种愚痴障碍神通现前,所以名为大神通愚痴。二、悟入微细秘密愚痴:十地的菩萨,通达十地位上的法界相,就是悟入最极微细的秘密境相,因为到此地步,所有因中所悟的境界,唯此微细深密,但未入十地前,被一种愚痴障碍行人的悟入,所以名为悟入微细秘密愚痴。

  最后是佛地的二种愚痴:一、于一切地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到了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萨,对一切所知的境界所有粗显的执着,都已断除,但还有最极微细的执着,未能泯除,也就是尚有最根本最微细的所知障在,因而不能证得如来所证的大菩提。二、极微细碍愚痴:这就是烦恼障种,有这烦恼障在,就不能证得如来所证的大涅槃。

  经文:

  ‘善男子!由此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粗重故,真立诸地。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

  注释:

  佛陀之所以安立诸地,是因有如上所说的二十二种愚痴及十一种的粗重的缘故。这些系缚,在菩萨开始踏上初地的圣位时,虽已能解决一部份,但要彻底地究竟地离开这些愚痴和粗重的系缚,只有在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才能办到。所以经中说:“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彼系缚”。

  经文: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奇希有,乃至成就大利大果。令诸菩萨能破如是大愚痴罗网,能越如是大粗重稠林,现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释:

  最后这段是观自在菩萨赞叹佛陀的话:“世尊,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甚是稀奇,甚是希有,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它能成就大利与大果,在自利方面,无上的佛陀已断除了所知障,得到菩提的大利,断除了烦恼障,得到了涅槃的大果。在利他方面,无上的佛陀,能使诸大菩萨破除二十二种愚痴。因为此诸愚痴如网,网住了众生,使众生不能出离生死,名为罗网。另外佛陀又能使诸大菩萨超越了十一种粗重。此诸粗重难以超越难以断除,所以将其比喻为稠密的树林。如果让众生破除种种愚痴,超越种种粗重,也就使众生现前证得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因为佛陀能自利利他故,所以观自在菩萨特地在此称扬赞叹,令众生对佛陀生起广大的信心,获得更为广大的利益。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