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佛经 > 楞伽经 > 正文内容

吴信如先生开示《楞伽经》的主旨:缘起性空

楞伽经  时间:2017-08-07   作者: 吴信如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吴信如先生开示《楞伽经》的主旨:缘起性空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佛教的三大思想体系。现在我们讲中观的很多,讲唯识的也不少,但是讲如来藏的就比较少了。不懂得如来藏,你就不会懂得《楞伽经》,不懂得《楞伽经》,你就不懂得怎么样印心、度世。所以我们一定要弄清这部经的主旨是讲如来藏。

  我先把如来藏的思想和它的历史发展说一说,这样我们才能对它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前面一开始我就说过,《楞伽经》是第一真实了义经,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这部经讲的如来藏,是一种大中观见。这个大中观见,是藏传佛教宁玛巴最高的思想理论。大中观见跟如来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明白了大中观见,讲如来藏,就更容易理解透彻。

  我先简单说一下什么叫大中观见,宁玛巴大中观的思想大致上来自印度的中观学派。中观学派大家都知道南印度的龙树菩萨写过《中论》、《十二门论》,以一切法都是缘生无始自性来讲般若,来讲诸经的空义,来契理契机吧,来契合释迦牟尼佛讲的阿含教义。龙树菩萨的弟子提婆又写了《百论》、《广百论》来推演龙树菩萨《中论》的义理。历史学家把龙树、提婆的中观学说看成是初期的中观学派,因为这是公元二世纪时候的事情。

  到了公元七世纪的时候,有月称注释了《中论》,并写了《入中论》,他的师父叫佛护,他们两人继承了龙树、提婆的思想体系,他们写的书传到西藏,很受重视。因为佛护、月称他们弘扬中观不是像瑜伽行派《即唯识学派》那样用因明来讲,因明就是印度的逻辑学,也是佛教采用的一种逻辑推理形式,他们不采取这种因明比量的方式,所以不必自立宗义。因为用因明首先要有论题,把你要讲的中心意思标明出来,要有前题,然后是推论、结论,有三段论、五段论,有比喻等等。佛护、月称不用这个方式,所以历史学家把佛护、月称这一派学说称为“应成派”,也叫“具缘派”。

  也是在六世纪的时候还有清辨,他除了注《中论》以外,还写了《般若灯论释》等著作,清辨用的是因明比量的方式来显示中观的正理,兼破余宗。史学家称他这一派为“自续派”,也叫“依自起派”。清辨的“自续派”和佛护、月称的“应成派”就形成了中期的中观学派。

  到了公元八世纪的时候,有寂护写了《现观庄严论》,还有师子贤写《释现观庄严明》这些书,还有宝座吉写《般若波罗蜜多论》等,他们是调和中观和瑜伽(唯识)相对的思想,或者在世俗谛上讲唯心无境,或者在胜义谛上说心境俱无,亦或者把无相唯识结合中观正理,于是乎创立了一个“中观瑜伽学派”,被称为后期的中观学派。创始人寂护曾经到过西藏弘法。

  所以说初期、中期和后期的中观学派都在西藏传播过,并都得到了藏传密教的重视和传承。这样后来也就开创了藏传密教自己的中观学说,成为佛学理论中一支放出异彩的奇葩。就是说藏传佛教把印度传到西藏的三个时期的中观学派全部都接收下来,并消化掉,成了西藏藏传佛教自己的,就是我们后面要讲的大中观见。

  后期的中观学派,也就是中观瑜伽学派已经不纯粹是初期龙树菩萨那个时候的中观思想了,所以藏传佛教所继承的中观学经过中期、后期的演变,也不完全是初期中观学派的思想了,它也跟唯识和如来藏的思想有很多交流了。

  从藏传宁玛巴来看中观学派,可以这么来分:外宗、内宗,也就是外中观宗、内中观宗。外中观宗指的就是应成派和自续派,内中观宗指的是他空大中观,离边大中观。

  自续派主张世间法都显现为“有”,为什么会有呢?这就是因为众生的颠倒心的觉受所得万事万物它都存在,它就有。这是就世俗谛这一方面来讲的。如果就出世法的胜义谛来讲,人的心应该离开颠倒的觉受。颠倒的觉受就感到万事万物都实实在在、都存在、都有的,这是颠倒的看法,他不懂得万事万物有空性。

佛教关于“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

  为了说明这个大中观的问题呀,我不得不重复讲一下我们佛教关于“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

  我们先提个问吧:宇宙万事万物,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东西,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我们的课堂、课堂里的学者,等等,究竟是哪里来的?万事万物哪里来的?这包括宇宙的起源、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等等。说人是猴子变的,猴子又是哪里来的?说宇宙大爆炸时形成了星球,那么大爆炸又是哪里来的?所以说万事万物是从哪里来的,哲学研究这个问题,科学也研究这个问题,古时候研究这个问题,现在也研究这个问题,古今中外,哲学科学都要研究回答这问题——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

  我们综合古今中外哲学科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外乎两种:一种回答说万事万物都是由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东西构成的。古时候说是水、是火、是气,现在说是分子,分子里有原子,原子里又有原子核、中子、质子,许多基本粒子,现在研究到了夸克层的顶部,这是一种说法,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由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另外一种说法,是说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形成了万事万物。比如,古时候基督教、天主教说这是上帝造的,古印度的婆罗门教说这是大梵天造的,伊斯兰教讲是真主安排的,我们中国的道家讲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现在也说,这是一种规律,自然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两种说法,不论是基本物质构成说,还是超自然的力量决定说,都有他一定的道理,有他的合理成份,但是这两种说法从佛法来看,都不正确,都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万事万物是哪里来的,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呀?佛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没有一个第一因,因此你问这个万事万物是从哪里来的,佛法的回答是:没有个来的!没有来的,他这样回答。因为它不生哪,所以它没有来的呀,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啊。从时间上来讲,时间没有起源,你说时间从哪里开始呀?盘古开天地,盘古开天地之前呢,谁又开天地呀?没有个来源,时间是无始啊。没有开始,它就没有终了,所以时间是无始无终。空间也是一样,空间是无边无际的,它没有第一因哪,你说这里是东边,那东边的东边呢?所以空间是无边无际的。

  你看看,时间无始无终,无始,它就不生嘛,要有开始它就生起来了;无终它就不灭嘛,所以讲不生不灭嘛。因为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这样在时间空间里活动的万事万物,才能无穷无尽,生生不息。正因为无生,才能够生生不已,不然的话,有个开始,有个终了,这个事物就有限了,就不是生生不息了。所以讲没有个来源,没有个开始。

  比如讲有最简单最基本的物质,现在研究到夸克顶部了,那夸克顶部是哪里来的呀?科学还要研究比夸克更基本的粒子出来,那个更基本的粒子又是那里来的呀?你打破沙锅也问不到底。你说是上帝造的,上帝是哪里来的呀?你找个造上帝的东西出来,那个造上帝出来的东西又是哪里来的呀?所以要看到这个无生的道理。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佛家的回答是:本不生。就是无生,没有来的。

  你说好,我承认你讲的无生,承认你讲的万事万物没有第一因,是本不生,但是我现在还是要问一下,我这个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我这个课堂、我这些学者,都摆在你面前,这是客观存在,我不讲它的第一因,不讲它的来源,但它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会在这里呢?请回答这个问题。佛教怎么回答呢,你问这些东西为什么会存在呀,我告诉你:本来有。原来就有的。你说,咦?我问这些东西怎么产生的,你说本不生;我问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有的,你说本来有;那么佛法还讲不讲生和有呢?那么我告诉你:佛法讲生讲有,是讲因缘而生,是讲因缘而有。怎么会有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产生的、才有的,这个一定的条件就是缘,缘生则生,缘灭则灭。

  万事万物是怎么来的呀,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因缘而产生的、而有的。你这个日月星辰哪、山河大地呀、课堂学校呀、莘莘学子啊,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客观存在。比如说我手上拿的这个铝制的杯子,它是哪里来的,怎么会有的?它一定要有原材料,要有工厂、工人以及生产工艺等等,这些条件具备了,杯子就产生了,这些条件缺一个,这个杯子都产生不了,所以事物都是由缘产生的。当然这个缘有亲有疏。佛教分析这个缘,详细讲有二十四个缘,概括地讲有四缘,这里就不说了。总而言之,万事万物因缘而生,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条件具备了,事物就产生了,条件缺少了,这个事物也就消灭了。

  既然万事万物都是缘生的,那万事万物必然具备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凡是因缘而生的事物,包括我们人在内,它都是无自性的,就是这个事物它不可能脱离条件而独立自主地存在。上面举了杯子的例子,其实我们人也是,人的出生有父母的条件,还有社会、家庭、环境的种种条件,离开了这些条件我们也不可能存在。离不开缘,就叫无自性,缘生的事物都是无自性的,无自性也叫无我。佛教把万事万物称为“法”,所以叫“诸法无我”。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凡是缘生的事物,它一定是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条件也都在运动变化,都在生、住、异、灭之中嘛,所以任何事物都刹那不停地变化,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事物没有永恒性,佛教也有句话叫“诸行无常”。

  第三个特点,缘生的事物按照自身条件的规律而有所归宿,这叫“寂灭性”。比如水流下、火炎上呀,云从龙、风从虎啊。因为佛教认为佛的涅槃是人的最好归宿,所以这个特点也叫“涅槃寂静”。

  凡是缘生的事物必然存在这三个特点:无我、无常、寂灭。佛教把这三个特点叫做“三法印”,合乎这三条的是佛法,否则不是佛法。小乘常讲“三法印”,后来到了龙树菩萨手里把三法印给它一归纳,就是一个“空”;万事万物因缘而生,但是它无我、无常、寂灭,就是空,叫做“缘起性空”。

  这里讲的“空”,不是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的空,那种空叫断灭空,不是佛教讲的空。佛教讲空,不是先有后无的断灭空,也不是此有彼无的物外空,而是当体即空,《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因为缘起的东西没有自性,所以叫“缘起性空”。

  这个龙树菩萨真是了不起的大菩萨,这个“缘起性空”一讲,不管后来宗派法义怎么演变,没有不讲缘起的,没有不讲性空的,所以“缘起性空”可以概括为佛教的基本教义。

  后来佛教发展为讲多种缘起,小乘讲业感缘起,法性宗、三论宗讲真如缘起,真如缘起就是如来藏缘起,法相唯识宗讲阿赖耶识缘起,华严宗讲法界缘起,真言宗密教讲六大缘起。这是讲缘起,当然也都讲性空。本来有是不空(缘起),本不生就是空(性空)。

  般若就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谓空不空。讲空的是《金刚经》,讲不空的是《般若理趣经》,《心经》就是讲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空不空的。

  从空的道理上来的,讲法性的,是三论宗、法性宗。从不空方面来讲的,讲法相的,是唯识宗、法相宗。从空不空的理上来讲的是天台宗;从空不空的事上来讲的有律宗。从空不空的空上来修的是禅宗;从空不空的不空上来修的是真言宗、密宗

  所以说不管哪宗哪派,没有不讲缘起的,没有不讲性空的。

  那么,上面讲的应成派、自续派对缘起性空证入的境界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为什么插这一段呢,本不生、本来有,懂得了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然后再看他们的观点,为什么又发展了,又变化了,又深入了,甚至于我们讲本经的宗旨——如来藏的时候,怎么理解,就比较容易弄清楚了。

宁玛巴对中观派的划分:

  外中观的自续派,他就主张,一切法,在世俗谛颠倒的显现是有(不空),而从胜义谛离开颠倒的觉受来看应该是无(空)。他讲,要离开一切颠倒,离开一切边执来体验无生自性。我刚才讲了,没有第一因是本不生的,万事万物因缘而生,没有独立性,是自性空的。自续派讲了这么一个最基本的中观。

  但是宁玛巴对自续派这一观点做了批判,说自续派的中观是“粗品”的中道观,因为他还是在讲“有、无”,还是在讲世俗谛、胜义谛,还是二谛,还是对立;把世俗谛的“有”跟胜义谛的“无”对立起来,这样还是堕入“常见、断见”的边见,还是二谛对立嘛,堕入两边的错误。并且自续派是自己“立量”(标准)来标宗立义的,他用因明的“量”字来破遣戏论,这个“量”字本身就带有戏论,它怎么能够破真正的戏论哪。所以宁玛巴认为自续派的这种中观见是不彻底、不究竟、不了义的,是很粗的中观。

  外中观还有一派是应成派,这个应成派就不像自续派,自续派是先立一个世间世俗谛的“有”,然后来破,用胜义谛的“无”来破“有”。应成派不这样,应成派认为,用语言来表示万事万物道理的是世俗谛,世俗谛是离不开言语的,而离开了言语、离开了戏论的,这是胜义谛。颠倒、执迷不悟、有能取所取的是世俗谛,比如对一个事物有能见所见、能学所学,等等,都是有能有所、有主观有客观。他认为凡是有能有所、有主观有客观的认识,都是世俗谛,都是世间法。要离开了能所,没有能没有所,那才是离开了颠倒,才是胜义谛,才是出世间法。就是对万事万物没有分别,是以无分别智来体悟一切法本不生、无自性。

  既然应成派是要离能所、离语言,那么它跟般若学的“离四句”相合。离四句:不是有句,不是无句,不是亦有亦无句,也不是非有非无句。这一派还是有他的特点的,在实际修行上它也是一个阶段、一个步骤,我们是要证悟这一点的。

  柏林寺是赵州和尚的禅寺,是讲禅的。禅是不立文字,不用语言,当然悟了以后用文字用语言用得非常活。常有很多人问我,参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说禅宗为什么不用语言文字,因为这个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问题,而且往往误导。要突破语言文字的局限性,那样我们的认识才能提高。

  所以我常举这么个例子来说明参禅:比如学者来参禅,禅师举杯问道:这是什么?他回答:这是茶杯。按照禅宗棒喝的方式,就“啪”地给他一棒,错了!这是茶杯吗?你说它是茶杯,茶杯它就叫冤:我怎么叫茶杯呀,是你们人给我取个名字叫茶杯,中国人叫茶杯,英国人叫cup,每个国家叫法都不一样,我说不了话,是你们强加给我的。所以茶杯本来没有名字的,在本来没有上给加了东西,这叫增益谤。所以禅师对学生说,错了,再去参。待学生回来,禅师举杯又问:这是什么?学生想,上次说是茶杯挨了棒子,便说:这不是茶杯。“啪”,又是一棒子。不错,本来茶杯没有名字,但是叫“茶杯”也有很长的历史了,约定俗成,大家都这么叫,它也就成了一法了,你现在又说它不是茶杯,就破了这一法,所以叫减损谤。所以又错了,再参。学生就接着参,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回过来禅师再问:这是什么?学生就想,说是茶杯、不是茶杯都挨了棒子,这回学乖一点,便说:是茶杯,又不是茶杯。话音刚落,“啪”,又是一棒子。回答自相矛盾,这叫相违谤。错了,再去参!等参到一定的时间,又来了,师父还是老问题:这是什么?学生想,三个说法都挨了棒,不说也是错,现在只有把上一个说法推翻试一试,于是回答说:非是茶杯,非不是茶杯。“啪、啪、啪”,连挨三棒。越说越不像话,简直是耍滑头,开玩笑,这叫戏论谤。错了,再去参!

  是茶杯 有句 肯定 增益谤

  不是茶杯 无句 否定 减损谤

  也是茶杯,也不是茶杯 亦句 矛盾 相违谤

  非是茶杯,非不是茶杯 非句 不定 戏论谤

  你看,我们用语言回答一个问题,不管你怎么说,要么是有句,要么是无句,要么是亦句,要么是非句,就是这么几种回答:是的,不是的,也是也不是的,非是非不是的。你说话呀离不开这四句,不信随便你说,假使你能在这四句之外,再找出一句,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也不是矛盾,也不是不定,能找出一句超出这四句的话,假使你能找得出一句,我看会发给你佛教的诺贝尔奖(众笑)。

  这就说明我们的语言,包括我们的逻辑思维有局限性,你讲来讲去不过是四句吧,超不出四句之外嘛。所以禅宗要你离四句,就是离开语言文字的局限。但是你在参的过程中,要能够离四句又即四句,才能超脱四句。

  应成派虽然是外中观,但是他主张离四句。离开这四句,你能够契入这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境界去体会本不生、自性空,这就契入中观了。这是应成派的中观见。这个比自续派的中观见好像略高一筹。因为自续派的中观见他还有颠倒不颠倒、胜义世俗两谛,还没有离开语言,所以宁玛巴说他是粗中观见。而应成派进了一步,要离开语言、离开四句,去领会缘起性空、无生的道理,认为这才真正叫中观。所以说应成派的中观见又深了一层。

  应成派以空性来否定一切法,并以此为究竟的真实相。后来西藏的格鲁巴黄教,就是宗喀巴大师的这一系,也是修离四句的中观见。

  但在宁玛巴看来,应成派的中观见还是不了义、还是不彻底的。为什么呢?因为以空性来否定一切,这也否、那也否,实际上还是边见。以断边为中,实际上还是边。宁玛巴认为即使应成派没有堕入常见,但还是分了颠倒不颠倒,分别了迷与悟,这还是有对立的两边。宁玛巴总认为凡是有对待的两边都是戏论,戏论的东西都不是究竟了义的。所以应成派离四句的中观见虽然比自续派的高明,自续派还讲语言,在语言上又分颠倒不颠倒的觉受,应成派离开语言了,但应成派还是分了个迷和悟,离四句还要悟,实际上还是一种断见,还是在一边,有相对嘛。

  所以这是宁玛巴对外中观两派的看法。

  那么内中观的两派呢,一个他空大中观,一个离边大中观。他空大中观在藏传密教也是一个著名的派别觉曩派的根本宗义。这一派认为,一切生死流转都是缘起性空;但这是对凡夫的虚妄分别来讲的,因为他虚妄分别,所以讲缘起性空;如果就诸法的涅槃法体来讲,比如释迦牟尼佛最后涅槃了,他的法体必然有真实性,佛涅槃了,你不能说涅槃是缘起性空,佛归于无余涅槃,是最高境界,说这个最高境界是缘起性空,不好说吧。所以觉曩派说,就众生的虚妄分别来讲是缘起性空,就如来涅槃的法体来讲有真实的体性。因此,所谓自性,说的是诸法虽然不生不灭,没有独立自主性,但还有真实的体性,这种自性并不是空无,而是不空的。讲缘起性空,是就众生的虚妄分别而言,因为虚妄分别本来不是实有,说它空是可以的,般若诸经讲空都是讲的虚妄分别的他性为空,而缘起性空的自性是不空的,是真实的。

  所以这一派对缘起性空又有深一层的境界了。认为缘起性空是对凡夫的虚妄分别来讲的,这是他空。这个“他”指的就是虚妄分别。事物本身的真实体性为“自”,是不空的;添增其上的虚妄分别为“他”,是空的。所以称这一派为他空派,而其上述见解即他空大中观。

  所以都是因为对缘起性空有不同的解释,才有不同的中观见。

  当然觉曩派的他空见,格鲁巴是反对的,认为他空见把中观的基本道理——诸法无自性给破了,把自性跟他性相违是不对的。因为格鲁巴主要是应成派的见解,主张离四句的中观见,认为自性是空的,不同意觉曩派把缘起性空又分为自性和他性的说法。

  藏传佛教还有一个萨迦派,也认为他空见是以常边为中。因为唯识论讲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有,依他起性是空,圆成实性是自性有而非空无。如果按这三个自性来分析,萨迦派认为觉曩派的他性空可比为遍计所执性,他空见抓住“自性有”以为是真理,这就落入常边,自然是不究竟的。这是萨迦派的看法。

  宁玛巴认为觉曩派的他空见实际上是受了自续派的影响。因为自续派把世界观分为世俗谛和胜义谛两边,他空见以无生的自性为实体,认为自性是有,而无生自性以外的法是空,是他性,这样自性有和他性空就对立了,又落入两边。宁玛巴认为凡是有对立都不究竟,都是不了义。

  我们可以看到,觉曩派的他空大中观思想和龙树菩萨开始时候提的缘起无自性的中观思想已经有所不同了,他空大中观已经把瑜伽唯识讲的圆成实性(三性之一),即真如法常住的思想收进去了,这正好和不空如来藏的思想比较契合。这是他空大中观,内中观宗的一派。

  内中观宗的另外一派,即离边大中观,这就是宁玛派的主张了。因为自续派、应成派他们讲中观都是单单从无体性的外义来说,所以叫外中观。觉曩派的他空大中观和宁玛巴的离边大中观是从如来藏的内义来说的,不光是从无体性的外义来说的,所以叫内中观。离边大中观的特色就是离边,离开两边,离开有无两边,离开常断两边,也离自性空和依他有两边。宁玛巴的离边中观就叫做“瑜伽行中观”,也就是大圆满法门。大圆满法门的见地就是大中观见,也就是离边中观见。

  离边中观见就是遮遣一切相对的法相,就像我们禅宗一样,单刀直入,截断众流,来证悟绝对。没有相对的东西,一超直入。什么叫参禅?就是从心的本体上,以明明朗朗的心的本体去相应自己心的本体。所以你用言语用思想啊,你想某个东西,你想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已经形成念头了,不是心的本体了。心的作用可以有念,但是心的本体不是念。所以截断众流,从心的本体上去印证心的本体,否定一切相对的东西进入绝对。

  所以这样来看呢,宁玛巴的大中观见就比觉曩派的他性空和应成派的自性空都要超越,什么自性他性、自空他空,不落这两边,离开自也离开他,离开空也离开有,离开相对的边见成为绝对,所以叫离边中观见。

  离开了两边、离开了相对,这就是不二。这个佛教用词啊,真是微妙。绝对是一,相对是二,佛教承认有绝对一,也承认有相对二,但是绝不唯绝对、唯相对,所以叫不二。你说不二是一是二啊?你说它是一,它不二,你说它是二,它又不二,所以这个词妙得很,这在逻辑语言学上来讲,它又是悖论又不是悖论。

  所以这个离边中观见在宁玛巴看来是了义究竟法门,这个法门在宁玛巴看来就是文殊菩萨、维摩诘菩萨讲的不二法门。大家都读过《维摩诘经》吧。但是宁玛巴并不排斥其它的外中观、内中观的见解,而是都把它圆融、消化在离边中观见里头,把其它几个中观见作为中观的几个不同的层次,可以采用,再进一步就到我这个离边中观见。这样,不管是外中观的二谛中观见、离四句中观见,还是内中观的他空中观见,都可以作为中观的一个层次,一个阶段,进一步深入,入不可入了,就到离边中观见了。一个是了义,一个不了义,一个究竟,一个不究竟。

  所以宁玛巴的离边大中观见,就不单纯是龙树、提婆和清辨、月称的缘生无自性的中观见了,而是涵盖了中观、唯识、如来藏整个大乘不同学系的思想。

  离边大中观他融摄的如来藏的思想和印度与汉土的如来藏思想学说又有所不同,后面我还会讲的,有其独特的面貌。

  我前面讲了,本经的主题是讲如来藏,因为如来藏跟大中观是密切联系着的,所以我先把大中观给大家介绍了一下。

  讲如来藏有如来藏的经典,主要有《如来藏经》、《大般涅槃经》,以及《央掘魔罗经》、《胜鬘经》、《楞伽经》、《不增不减经》、《大乘密严经》,这些经都是讲如来藏的,所以讲如来藏的经典还是不少的。经是佛说的,论是菩萨造的。那么有关如来藏的论典呢,有坚慧的《宝性论》(全称《究竟一乘宝性论》),藏传佛教则认为是弥勒菩萨造的。

  如来藏的思想,我下面要讲,佛在小乘经典里面就开始讲了,在阿含经典里就讲了如来藏的问题。对于如来藏,显教和密教看法不同。一般的显教学者认为,如来藏的思想是在释迦牟尼佛圆寂之后慢慢发展出来的。因为如来藏有很多不同的名词,像佛性、如来种、真如,等等,这都是如来藏的别称,有许多经典都提到,但含意不尽相同。因此一些显教学者,把如来藏思想也分成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如来藏思想。但是密教认为这个看法不对,密教认为如来藏的思想不是佛圆寂以后才有的,而是佛在世时就说了,例如,释迦牟尼佛在早期的大乘经典《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里头就讲有如来藏思想。而且维摩诘是第一位密乘的人间持明,就是金刚萨埵把密法传给众生时,不是说只传给人,受法者包括罗刹、龙、药叉、天人、人,都传了,传给药叉的前面讲了就是罗婆那王十首药叉,那么传给人的是谁来接受呢,就是维摩诘菩萨,他代表人接受了密法。所谓五大持明,维摩诘菩萨是人间的持明。这是藏密,特别是宁玛巴的看法。所以《维摩诘经》就是一部密法。

  《维摩诘经》就讲了如来藏的思想,而且跟后来的《涅槃经》、《胜鬘经》以至《楞伽经》所讲的如来藏思想没有什么差别,宗旨是一贯的。因为《维摩诘经》跟《楞伽经》一样,都是讲的修持大圆满的指导思想,就是讲的大中观见。所以宁玛巴把如来藏跟大中观见联系起来了。比如佛教里讲不可思议法门,也叫不二法门,这都是出自《维摩诘经》。

  在《维摩诘经》中有一段维摩诘与文殊两位菩萨的问答,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如来种就是如来藏,他问什么是如来种,文殊师利回答:有身是如来种,无明有爱是如来种,四个颠倒是如来种,五盖是如来种……以要言之,归纳一句话,“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这是《维摩诘经》上的原话,这段话就是讲的如来藏的要旨。六十二见就是当时外道的六十二种错误见解,六十二见和一切烦恼,这原是学佛的人应该避免的,不能沾染的,是毒嘛,但是文殊菩萨偏偏说,这些是佛种,是如来种,也就是如来藏。这也就是藏密宁玛巴大圆满很深的意思在里头。什么是如来藏?一切烦恼是如来藏。一切众生包括他的错误见解,具足一切烦恼的凡夫,都有佛性,都具足如来藏,都可以成佛,所以他讲一切毒都是佛种,成佛的种子。大圆满他的修持,就是基于这种见地而修的。

  所以宁玛巴认为在早期的大乘经典《维摩诘经》里就讲了如来藏了,何况更早在小乘经典里也有。

  宁玛巴把《楞伽经》讲的如来藏跟大中观见结合,作为修大圆满见地所依据的一个法,这跟达摩祖师把《楞伽经》交给慧可,明心见性来印心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讲这部经是第一真实了义经,主旨是讲如来藏的,跟中观见有关系。

  因为大圆满见看一切东西都圆满,没有不圆满的。烦恼,你要看到是佛种,这就圆满了。不然烦恼是烦恼,佛种是佛种,烦恼跟佛种没有关系,那就不圆满了。这是很深的见解啊。但是千万不要误会,以为平常做了错事也没关系了,在修行过程当中不能那样。你要证到那个境界,要真正有那种见地才行,不然的话,你善恶不分、是非不明,那就是糊涂了,那可不是圆满,更不是大圆满了。

  时间到了,经的主旨还没有讲完,明天接着再讲。我们先懂得如来藏了,懂得大中观了,然后讲后面的经文就比较容易了,因为主旨已经讲了。因为是根本性的东西,所以我就多说一些,这也是因为净慧法师的慈悲和加持来说的。今天讲到这里。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