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佛经 > 妙法莲华经 > 妙法莲华经文章 > 正文内容

如何用禅来看《法华经》要义?

妙法莲华经文章  时间:2019-08-08   作者: 星云大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星云大师:如何用禅来看《法华经》要义?

  在佛教里,《法华》是大乘圆教。佛陀一代时教,所谓「谈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有一首偈语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佛陀最初说法,是在定中讲说《华严经》,有三七二十一天,这是大乘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所谓华严的境界。佛陀讲说《华严经》的时候,菩萨、二乘人都听得如聋若哑。所以,佛陀只好回过来,从小乘的《阿含经》、《方等经》讲起,然后渐次演说到大乘的般若。二十二年的般若以后,有八年的时间专讲大乘的圆教《法华经》、《涅槃经》。在法华会上,因为是大乘圆教,境界很高,所以虽是百万龙天的盛况,却仍然有「五千退席」。

  《法华经》是大乘圆教,所谓圆教,是说其教义是圆满究竟的,是「实中实」。佛陀一生说法,大部分讲的是权教的方便法门,唯有《妙法莲华经》是整个佛法当中的大乘实教,是佛陀真真实实的本来心怀。佛陀之所以降诞于世,其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要使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也就是让众生统统觉悟到人人都能成佛,大家要有信心。因此,方便说有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的佛法,然而实则只有一佛乘--「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此外,《法华经》的思想大义,有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三种世间、性具思想、二谛圆融等。所以,懂得法华的要义,就会知道「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原来十法界的众生都不离一心,一心圆具万法,万法就在我们的一心。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诸佛在自性上本来平等,只是觉悟有先后,佛性并没有差别。为了说明凡夫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所以,在《法华经》里,就有七个譬喻:

  1、火宅三车喻:

  这是佛陀在〈譬喻品〉里,对授记后的舍利弗所说的譬喻。大意是:有一间房子失火了,里面有二、三十个小孩在嬉戏,父亲非常著急,呼唤孩子们赶快到房子外面去。可是孩子们只顾著戏耍,那里肯理会父亲的话?长者只有权巧的向他们说:「孩子们!赶快到屋外去!外面有漂亮的羊车、鹿车、牛车,可供你们玩耍。」孩子们于是迫不及待,争著衝出火宅而得救。长者非常欢喜,赐予每个小孩一辆七宝庄饰而成,安稳舒适的大白牛车。

  火宅比喻三界,三界有五浊、八苦等烦恼,无法安住。诸子比喻众生,谓众生贪著三界,沉溺于享乐的生活,不知道处境的危险。长者比喻佛陀,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意思是说,佛陀见众生遭烦恼之火所逼迫而不知苦,于是以种种智慧、方便,为三界众生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如彼长者以三车诱引诸子;待众生出三界苦,再以佛乘开示众生。也就是法唯一乘,本无二、三,因众生根机不同,于一佛乘,方便说三。

  2、长者穷子喻:

  〈信解品〉里说,有一个财富丰足的大富长者,走失了独生子,他不断地寻找,都无所获。时隔多年,孩子长大了,却流落乞丐群中讨生活。有一天,被长者认出,长者非常欢喜,要把这个孩子带回家继承家业,谁知乞丐不能体会,以为有人要加害于他,惊吓的不得了。

  长者对于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不知道自己是出生在大富长者之家,而自卑感重的穷子,只好方便教化,先委身和他一起做除粪的工作,给他薪水,鼓励他,以「同事摄」慢慢地建立起他的信心、尊严,最后才引导他回家,把产业交给他。

  大富长者就是佛陀,二乘人(声闻)无有大乘法财庄严,就像穷子缺乏衣食,无以为生。佛陀施设种种方便,令他除烦恼粪,淨五蕴舍,增长他的信心,然后教以大智,也就是以佛道度化声闻,令回小向大。

  3、三草二木喻:

  又作药草喻。佛陀说法,如同云雨普润众生,但是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受益亦有差别。以小药草喻「人天乘」,中药草喻「二乘」,大药草喻「菩萨乘」。又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者,喻为「小树」;安住慈悲,转不退法轮,度无量百千万亿众生的菩萨,喻为「大树」。佛陀平等说法,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同草木受雨有异。

  4、化城宝处喻:

  佛陀为了鼓励心性怯弱的众生,不要觉得佛道长远难成而却步,于是以方便力,示以化城,暂令大众止息。待众生信心增长,再教导大众勿执著于化城,当进趋于无上佛乘的宝所。

  5、衣里明珠喻:

  〈五百弟子授记品〉载,有一个人到亲友家喝酒,醉得不省人事。这时亲友忽有公事,急须他行,于是就在他的衣里缝上一颗无价宝珠。但是这个人因醉酒,毫不知情,醒来后,独自外游,为了谋求衣食温饱,生活艰苦,稍有所得,便感到心满意足,后来偶然遇上亲友,告诉他衣里繫有宝珠,终于远离贫穷,一生一世衣食受用不尽。

  这是比喻二乘人过去曾在大通智胜佛座下结下大乘的缘,然而因为被无明所覆盖,不能觉了。后来依如来的方便开示,于是能入于一佛乘,利乐无穷。

  6、髻中明珠喻:

  这个譬喻出自〈安乐行品〉,大意是说:转轮圣王发兵征讨不肯顺从的他国。胜利后,转轮圣王以金银、玛瑙等各种财宝赏赐给有功的将士,唯独他自己佩于髮髻中的明珠,不作赏物。主要是因为只有轮王头顶上有此明珠,若将此珠赏给将士,轮王的臣属一定会感到非常惊异。

  意思是指,佛陀弘法说教,儘管讲说阿含、方等诸经,或说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等诸法,但大乘的圆教不随便说,说了,唯恐大众惊疑,待众生根机成熟,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一乘实理,授记二乘而得作佛,如同转轮圣王解髻中明珠与功臣。

  7、良医治子喻:

  这是〈如来寿量品〉中的一则譬喻:有一群儿女误饮毒药,心神错乱,痛苦呻吟。父亲见孩子们如此痛苦忧恼,立即依处方,调配最好的药草,让孩子们服用,但是儿女们中毒太深,失去分辨能力,不肯服药。父亲不得已,只好离家出走,到远方去,不久传讯回来给儿女们,说他已死在他国,不会再回来了。儿女们听到这个恶耗,霎时惊醒过来,知道父亲留下的是良药,便把父亲开的药方服下,病也就痊癒了。

  这则譬喻说明,三乘信受权教,不能证得正道,佛陀于是施设各种方便,令大众服食大乘法药,速除苦恼,不再有众多的苦患。

  在《法华经》里说,佛陀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主要就是为了「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要让众生觉悟到跟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境界。所以,《法华经》的宗旨,就是示教利喜,就是让众生「自悟自性」,那才是开佛知见,否则「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所以六祖大师告诉法达:「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又说:「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法达终于言下大悟,以偈讚歎道:「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原是法中王?」

  意思是说诵经再多,只要曹溪一句「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就够了。我们虽然身处五浊恶世娑婆世界,可是污泥里也能长出清淨的莲花;虽然「三界如火宅」,不过,只要我们有了禅,当下就能与三世诸佛平等。所以,参禅悟道,不需要甚么好的地方,所谓「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只要我们能熄下心头的妄念、无明,那就是诸佛菩萨光明朗朗照耀的世界。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