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佛经 > 维摩诘经 > 正文内容

《维摩诘所说经序》释

维摩诘经  时间:2019-07-27   作者: 单培根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维摩诘所说经序》释

  单培根

  闽南佛学

  此序题後秦长安释僧肇述。僧肇原来爱好玄学,以老庄为心要,感到未尽善。後见旧译维摩诘经而出家,从学於鸠摩罗什。鸠摩罗什重译维摩诘经,当时僧肇亲听讲说,记录其语,成为注解并作此序。

  维摩诘,人名,是梵语,华译净名又译无垢称。此经今存三种译本。一、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唐玄奘译说无垢称经。以此经所说是维摩诘,故名说无垢称经。经中说法的人不一,而以维摩诘为主,其他人为伴,故名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不思议经者,盖是穷微尽化,绝妙之称也。

  经中佛告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今合取其义,名为维摩诘不思议经。意谓此经是维摩诘所说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或此经所说是维摩诘之不思议。解脱即涅槃由此而入谓之门。由此而入之方法为法门。今此入解脱之法门,非一般人之所能思议,故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序文於此经所说不思议解脱法门,作一总的解说,使读此经的人,先知其概略。

  首以穷微尽化绝妙之称八字,标明此解脱法门之为不可思议。以此中所说之理,是穷极精微,最为深奥;所谈之事,是竭尽幻化,无可复胜。绝待无能比拟,玄妙难以形容,故称之为不可思议。

  人类文化,有高低的不同。高度的文化,无法告知低文化之人。惟有逐步提高其知识,乃能渐渐为所了解。深奥的道理,非浅薄知识所测度。精微的意旨,非一般文字所能表达。极广大的事相,非常人所能想像。太复杂的事情,非俗语所能说明。此维摩诘所说的解脱法门,其理其事,常人之心所不能思,通常之言所不能议的。

  其旨渊玄,非言像所测。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议。超群数之表。绝有心之境。渺莽无为而无不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

  为什么维摩诘所说解脱法门不思议呢?以此经的意义旨趣,渊深玄妙,非人们之言语想像所能拟测。由於其所说之道,不但超越我见、超越法见,而且超越空见。不仅凡夫的思想为无明我见所蔽,不能思议。声闻缘觉二乘,急急於了脱自己的生死,有直证我空而入涅槃的,亦有我法二空。然终归无余涅槃,灰身灭智,沉空滞寂,未能空亦空。

  今此菩提大道,我空,法空、空空,三空俱超,亦非二乘浅智所能拟论。世间事物,都有象可象,有数可数。今此所说,超出一切象数之外。世间所有之境,无非心之所对,心之所知。今此所说,非是心所行到的范围。渺渺茫茫,如虚空之无有作为,然而亦是无所不为,不能知道它为什么这样,然而它是这样了,所谓法尔如是,这即是不思议。

  何则?夫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故能统济群方,开物成务。利见天下,於我无为。

  为什么不思议呢?所谓无为而无所不为是怎样的呢?众生之有为,由於身口意三业,用身口意三以作为。今欲明佛菩萨之无为而无不为,亦就身口意分言之。更就佛之心意分般若方便为二,即权实二智言之。於是总分为四。

  一、圣智无知,而万品俱照。众生之所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知有所不知,是由於无明,不知一切有为法皆是缘生,无不自性空。有我见,有法见,有我相,有法相。自系自缚,自局自限不获解脱自在无碍。佛菩萨之圣智,知一切法缘生,无不性空。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圣智无知。而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无知之圣智,所以万物品类,无不俱照,而无所不知。此是佛之般若,是实智,是根本智。非但佛之权巧方便智以此为根本,佛之口业身业亦无不以此为根本。

  二、法身无象,而殊形并应。佛之法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圆满所成,非如众生由於业报所招之五阴色身,有形象可得,有相可见。既无固定的形象,无相可得,故能随众生不同之所感,应之而现种种特殊的身形,或天或人。随不同根机所见,有不同之相。

  千千万万众生,同时所感,千千万万身相,同时并应。此言佛之法身,依法身而现赎身。

  三、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韵是有节奏的悦耳之音。由音声以成语言,记录语言以成文字,於是有书籍之流传人类由是而积累文化。佛教化众生,亦以语言为主要方法。随机说法,妙音悦耳,意义沁心,其味无穷。闻者解悟,各得其所应得的利益。然而佛未尝说法,无法可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以是记录佛说玄理的三藏十二部典籍,流传千载,重译各国,遍布世界,为人类中最高之文化。此言佛之言教,佛法传世。

  四、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佛的教化众生,冥冥之中,运用权巧方便,各适众生之所宜。然而是无所用心,无功用行。非如众生做事之需计谋,有成功,有失败。而乃是动作云为,无不恰到好处,动与事会,以成其所作事,无有失漏。此言佛之权智,随缘度生。

  综上四端,所以佛的救济众生,无有方所之限,无有种类之别,而是统济群方。开创其事业,成就其所务,所谓开物成务。其功德利益,普见於天下,无有不被其恩泽。而佛不自居其功,无为而治。以实无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实无众生得减度者。

  而或者睹感照因谓之智;观应形则谓之身。觊玄籍便谓之言。见变动而谓之权,大道之极者,岂可以形言权智而语其神域哉。

  此言众生以凡情妄见测度,不能知佛的真实相,徒见其表。看到佛的随感而照,遂谓此是佛智。看到佛的应机现形,认为此是佛身。看到佛的经典流布,即以此是佛言。看到佛的教化变动无定,乃说此是佛的权巧方便。登菩提大道己至其极的佛,其神妙境界,什么可以我们所认识到的形啊言啊权啊智啊而说其即是这样的呢?佛道不是众生凡情俗见所可思议的。

  然众生长寝,非言莫晓。道不孤运,弘之由人。是以如来命文殊於异方,召维摩於他土。爰集毗耶,共弘斯道。

  佛道非凡情俗子之所能知,是否可能亦使其知之呢?怎样才能使知之呢?一个人物质上贫乏的,可以施与之而使其不贫乏。知识下同於物质有形的东西,是不能拿来施与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软化。软化必需用语言。佛之所以成佛,是由於觉。众生之所以沦没生死苦海而不能解脱,是由於无明。所以佛欲度众生,同出苦海,同登菩提,唯一办法,就是用语言软化,使众生转愚痴为智慧。因此世尊在菩提树下成道,乃至娑罗双树间般涅槃,其间四十九年,即是游行教化,说法度生。此段承上说,众生由於扭明昏迷,如在睡梦之中,永永不醒。今欲使其觉醒,非用语言不能使其晓悟。循由菩提大道。可以成佛。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是不能自己运行的,弘通其道,使众牛循其道而入的,由於其人。因此之故,如来从他方国土,唤来了文殊师利,召到了维摩诘。文殊师利是过去龙种尊佛,今倒驾慈航,在释迦丰尼佛娑婆国土为法王子菩萨。维摩诘是东方无动佛妙喜清净国上来游此娑婆世界。故说命於异方,召於他上。因缘所至,现在聚集於毗耶离城,共同弘扬此广度众生之不思议大道。此经所叙法会,虽菩萨弟子甚多其人。而宾主对扬,要在文殊师利与维摩诘二人。

  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

  此经所说,有本有迹。先说其本,总为四句。一,统万行则以权智为它。菩萨要得最极广大之果,应当万善俱修。然万善俱修,不无因人、因地.因时等而有先後缓急的差异。此需要权巧方便之智,为之擘划分别,适其所宜,庶不多劳寡效,而可事半功倍。二,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一切功德,总摄於六度。故菩萨修行,以树立功德之本,要以施、戒、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为根。三、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菩萨所以欲化度众生,是由於见到众生为无明所蒙蔽,烦恼所迷惑,在生死苦海之中,不知出离。故起拔苦与乐之大慈大悲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今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若无慈悲,则不能发无上菩提之心,亦不能成就佛果。四、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佛法之宗极,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皆加也。以无分别智观一切法不二为入门。总此四句:菩萨以之而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为不思议本。由此为根本,乃有不思议事迹。

  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议之迹也。

  —次说不思议迹。佛佛道同,无不圆满。而佛之应化事迹,则以众生机感之异,所见有所不同。今此经中所说的,有如向东方三十六恒河沙国外的须弥相世界须弥灯王佛所,借来三万二千师子座。向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土外的众香国香积佛所请来甘露味香饭。手接三千大干世界,取之随意掷置於他方国土。面积仅一丈大小之房屋,可包容天地之大而无碍。如此等等,许许多多不思议的事迹。

  然幽关难启,圣应不同。非本无以垂迹,非跡無以顯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故名侍者标以为名焉。

  众生无明暗蔽,烦恼深重,将欲启之,必需随其根机,施用种种方便,故说幽关难启。须弥灯王佛的须弥相世界,香积佛的众香世界,无动佛的妙喜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等等,应化事迹,各各不同,故说圣应不同。虽所垂应的事迹,万千各殊。而都由於因地之本,同证真如,积功累德所致。故说非本无以垂迹。而观其应化的事迹,即於此而显其本地的功行,故说非迹无以显本。本和迹虽不同,其都为不思议则是一样的。所以佛告侍者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於此我们有应当注意的。所谓本迹向来的说法,是以真如法身为本,应化身为迹,性体为本,从性体变现的事相为迹。今此序所说的本迹,则不如是。而乃是以菩萨因地所修的功行为本,果位应机所现的为迹。由於因地之行,有此垂应之迹。於此所现之迹,显其由来之本。纯粹是用缘起的说明。这裏的所谓本,毫无一些本体的意义。若以本为体,从体现迹,则此本体,与外道的自性,趋於一致了。

  大秦天王,隽神超世,玄心独悟。弘至治於万机之上,扬道化於千载之下。

  此下序传译。大秦天王,是僧肇尊称秦王姚兴。隽神超世,隽即俊,万人之秀为俊,此颂秦王有超人之才。玄心独悟,称其专心致志,悟入深妙之理。上句言其具天才,此句言其能妙悟。弘至治於万机之上,言其为——国之君主,在上领导,勤劳国事,日理万机,使国泰民安,成为至治。扬道化於千载之下,言其弘扬佛道,教化众生,流泽且远被於後世万代。此是僧肇歌颂秦王,言其既为圣君,又是护法。

  每寻玩兹典,以为栖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滞於文。常恐玄宗,坠於译人。北天之运,运通有在也。

  栖神之宅,谓是精神寄托之所在。僧肇自己爱好老庄玄学。嫌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後见旧译维摩诘经,披寻玩味,乃言知所归矣,因此出家。今说秦王每寻玩兹典,以为棲神之宅,是僧肇推己而归功於秦王。旧译维摩诘经,有吴支谦所出,晋竺法护竺法兰所出,故说支竺所出。很遗憾的感到旧译维摩诘经,支译竺译;都是文欠通畅,未能达意,深理隐晦而不彰。常恐佛教玄妙的宗旨,因为翻译的未善而趋於沦没。佛法的流通,是有时运的。般若先在南方,次传至西方,又传至北方。现在北方的运,大概要流通到秦土来了。

  以弘始八年岁次鹑火,命大将军常山公右将军安成候,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於长安大寺,请罗什法师,重译正本。

  弘始三年即公元四0一年,秦王迎请鸠摩罗什来长安,馆於逍遥园,翻译佛经。弘始八年是公元四O六年,此年干支是丙午,丙午属火。鹑火是星名,於十二宫配午,故说岁次鹑火。常山公名显,安成侯名嵩,皆秦之宗室,笃信佛教。义学沙门是研学教义的出家人。

  千二百人是当时参加译场工作人员的大数;长安大寺当是大石寺。僧肇与刘遗民的信中说,什法师於大石寺出新至诸经。又说,什法师以午年出维摩经。

  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

  量是量知。高世之量,谓罗什有高超的见识。真境谓诸法的真实相,是胜义谛。冥心真境,谓其智慧契会於真实相。环中是圆环之中,即中心。尽环中谓得到其中心。方言是各国不同的语言文字,此处指秦言,即华语。善方言,谓罗什西域人能通秦言。罗什有般若智慧解第一义谛,既能究尽经典的意义而得其中心,又学通秦言而善於运用,是绰有余裕的胜任此经的翻译了。

  时手执梵本,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

  罗什既具备这样的条件,这时他自己手执梵文原本,自己翻译,口中宣读出来。在他左右的许多出家道人和在家俗士,都恭恭敬敬,听他的翻译。每说一句,再三反覆的审查。好像用炉火陶冶金矿,去其渣滓,求其精华。务使佛圣说教的原意,保存在译文之中。

  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於兹显然矣。

  罗什所翻译成的维摩诘经,文字简洁精约而深入尽致。义旨委婉曲顺而彰明较著。此经之意是甚微妙甚幽远而难以言语的,然而在这裏浅近明白的表达出来了。

  余以阁短,时预听次。虽思乏参玄,然粗得文意。辄顺所闻,为之注解。略记成言,述而无作。庶将来君子,异世同闻焉。

  前序传译,此自序作注。僧肇很自谦地说,我资质愚暗,知识浅薄。这时也参预在听众行次之列。虽然思想上缺乏深入参究玄妙的能力,也总算听了後能粗粗的得知文中的意义。所以我就顺着所听到的资料,为此经作了注解。这不过是大略的记录现成的语言而己,乃是传述人家的所说,不是自己的创造。我的愿望是将来後世有好道的人士,虽时代迁移,不能亲自听到,也可以籍此文字留传,同於听到的一样。

  僧肇与刘遗民书中说:什法师以午年出维摩经,贫道时预听次。参承之暇辄复条记成言,以为注解。辞虽不文,而义承有本。僧肇自谓注中所述的意义是有根据,有来源,不是杜撰的。我不禁慨叹有些人好自作聪明,於佛之经典不寻求文中意义之所在,领会贯通。而肆心逞意,妄讲乱说,夸为得佛之心要大概是去圣愈远,魔邪横行,必有的现像吧。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