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故事 > 感应故事 > 正文内容

一代名臣江公望,预登极乐

感应故事  时间:2018-08-08   作者: admin  来源: 未知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释佛欣:一代名臣江公望,预登极乐

  佛教在历经了会昌法难、世宗灭佛,以及唐末、五代的长年战乱之后,随着大量佛经祖典的失传,佛教义理之学盛况不再。昙鸾大师、善导大师等净土教理之作,也多失传于中国。但因净土行法简易,三根普被,时处诸缘,人人皆可口称佛名,在佛教危难之时,净土法门恰是一股清流,滋养着众生的法身慧命,甚至悄然向诸宗渗透。故北宋时期,诸宗汇归净土已蔚然成风,如延寿、知礼、遵式、元照等无不归心净土;除此之外,王公大臣以及普通百姓中,亦兴起结社念佛之风潮,时人皆纷纷归入净土,念佛求生西方。

心系天下,直言上谏

  信仰弘传净土的王公大臣中,不乏传扬千古之名人,如一代名臣范仲淹,念佛预知时至,往生净土,得以披弘誓铠,还入娑婆,度苦众生,真正成就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悲心。

  在与范仲淹同一时代,还有一位忧国忧民之念佛名臣,他便是心系天下百姓,敢于直谏上疏的江公望。

  江公望,字民表,浙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生于宋仁宗期间,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进士,随后任洛阳县尉。

  期间逢大旱灾年,江公望为解百姓忧苦,便组织抗旱。一场久旱微雨,令他喜出望外,而作诗云:

  云叶纷纷雨脚匀,嫩花柔草起精神。雷车却碾前山过,不洗源头陌上尘。

  司马光听闻后,大为赞赏。宋哲宗登基时,推荐江公望任太常博士。

  江公望爱民之心,更体现在他敢于直谏上疏之中。宋徽宗登位后(1101年),大赦天下,户部尚书王古因免除了欠交粮赋,并释放欠赋人,而被赵挺之诬陷倾天下之财,谋私惠于民间。当时江公望任左司谏,认为大赦天下,理当恩泽百姓,王古所为并非行私惠。于是上疏徽宗,阐明赵挺之是因泄私愤而诬人,以此蒙蔽皇上视听,混淆是非忠奸。

  江公望不仅对大臣敢于谏言,对徽宗亦是直言不讳。众所皆知,宋徽宗爱好驯养禽兽,搜罗天下奇珍异宝。一些官员投其所好,到处寻找珍禽异兽,敬献徽宗。于是,四方珍禽异兽齐聚皇宫禁苑,苑内仅珍禽就有数万之多,麋鹿多达数千头,其他兽类,更是不计其数。每当秋风夜静之时,皇宫苑内,莺歌燕舞,虎吼狼嚎,俨然森林、原野一般,成了禽兽自由乐土,可谓古今奇观。

  江公望见徽宗一心沉迷于此,朝政荒废,便上书力谏,劝徽宗应以天下百姓为重,不要玩物丧志。徽宗欣然接受,随即将珍禽异兽全部放归大自然。有只白鹇,日久生情,任人驱赶,始终不肯离去,徽宗也忍痛割爱,用拂尘将其赶跑,甚至把江公望名字雕刻于拂尘柄上,以表彰他的忠心与直言敢谏。

  江公望直言上谏亦不虑自身得失,时奸臣蔡京为政,痛恨谏言政事之人。江公望数次谏言,后被贬谪到安南(今越南),时人无不敬佩其赤诚刚正。

早年习禅,归心净土

  宦海沉浮,能真正为百姓而不顾一切,正气凛然之人,多从佛法信仰中来。江公望亦是一名虔诚佛弟子,如此赤城之心,是慈悲心自然之流露。

  江公望早年“酷好宗门,参善知识,蔬食葛衣,砥节励行”,日常起居,皆依佛法行持,修学禅宗也是至诚用心,信仰之虔诚可见一斑。然禅宗虽可顿悟,明心见性,但须上根利器之人,方能契入。根机不契,不过蒸沙求饭,永不得悟;何况悟后起修,解脱之路何其遥远。故当时禅宗高僧,亦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故归心净土。尤其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导禅归净土,之后禅宗行者纷纷归入净土。

  江公望与净土法门亦因缘深厚。在净土法门广为流行的北宋,王公大臣为弥陀净土之弘传,著书立传,苦心奔走,争相结社,诚心不减僧人,王古便是其中著名代表。江公望曾认可王古免赋之事,并上谏为王古辩解,可见两人在朝中当互有往来。而王古即是虔诚的净土信仰者,撰有《直指净土决疑集》,并编《新修净土往生传》,集古今往生传记,显念佛往生之真实不虚,劝修净土。据此,江公望早年亦应接触了解净土,或许因贬居安南的因缘,更深知人生无常之苦,唯有专修念佛,方能速得解脱。

  故晚年专修净业,勤修念佛三昧。江公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如今处江湖之远,则以佛法兼济天下。因此,普愿众生,同生安养,共证菩提,故结莲社,倡导念佛。并与其他客居安南之大臣,以及解行僧众,共建发菩提心会,坐定合掌,一一致问:“仁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未?”对曰:“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又作《念佛方便文》刻于石碑,广为流通,劝修净土。并依平日念佛体会,提出舌根击齿之默念持名方法,在《念佛方便文》中言:

  称念阿弥陀佛,有巧方便,

  无用动口,不出音声,

  微以舌根,敲击前齿,

  心念随应,音声历然,

  声不越窍,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舌既行声,

  耳还自听,心念心听。

  乃至营办家事,种种作务,

  亦不相妨碍。

  此法为方便劝导净土行人行住坐卧中不忘念佛,但仍有依禅释净之意。江公望曾研习禅宗,在净土教理上自然难脱离禅宗影响,因此,有方便引导禅门行者归入持名念佛之效,但若不善用,便可能将横超法作竖出用。

  故印光大师言:

  江公望之所示,乃反闻之法。

  善用之,固能得益;

  不善用之,

  或有归禅家专仗自力一门。

  在禅宗盛行、善导大师一系著作失传的北宋时期,诸宗归净土已成一代佛教气象,江公望此文对净土之弘传,亦有其时代意义。

心系天下,直言上谏

  江公望自身愿生心切,至诚称名,身虽未离娑婆,冥界早已除名。江公望曾有一子,早年去世,后托梦于舅舅,希望父亲江公望能前往天宁寺,为他转读《宝积经》,祈愿以此功德,蒙佛加持,得生善处。还说曾在地府见一金字牌,上写着:

  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

  躬事梵修,心无爱染;

  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

  名预脱乎幽关,身必归乎净土。

  江公望身为一代言官,尽心尽职,忠诚直言;又志向佛道,精进修行清净梵行;心口声声称念名号,念念求生净土。宣和末年(1125年),因大赦天下,江公望得以回到故居,后无疾面朝西方,端坐而化,往生净土。

  极乐净土才是真故乡,阿弥陀佛早在十劫成佛之时,已大赦十方,一切众生永劫生死重罪,皆已赦免,但称佛名,乘愿即归。

  主要参考资料

  1.《释门正统》——南宋·释宗鉴

  2.《乐邦文类》——南宋·释宗晓

  3.《净土圣贤录》——清·彭希涑

  4.《角虎集》——清·释济能

  5.《宋史》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净宗书院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