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人物 > 汉传佛教人物 > 智敏上师 > 正文内容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学记讲义

智敏上师  发表时间:2020-08-18   作者: 智敏上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学记讲义》
(选自《戒定慧基本三学》)
丁丑年七月廿五日开讲

阿毗昙(P217)
“阿毗达磨”之旧称。亦名对法,此法对于无住涅槃,能说谛菩提解脱门等故。亦名数法,于一一法,数数宣说,训释言词,言相共相等,无量差别故。亦名伏法,由此具足论处所等,能胜伏他论故。亦名通法,由此能释通素怛缆义故(素怛缆者,谓能贯穿,依故、相故、法故、义故)。
《俱舍颂疏》云:“净慧随行名对法,及能得此诸慧论”。
            胜义对法  自性对法──净慧
                      随行对法──随行
            世俗对法  方便对法──诸慧
                      资粮对法──诸论
《麟记》云:“通四圣谛者,前胜义法唯是涅槃(灭谛摄),不通余谛。今法相法,非唯涅槃,亦兼余谛,故言通也。言圣谛者,谛谓审实无倒之义,如经言:‘月可令热,日可令冷,如来说苦,实是苦法,不可令乐,故名为谛。’又唯圣人,见不谬故,但名圣谛。”

      色法──道共戒无表
      心法──第六意识
              大 地 法──受、想、思、触、欲、念、 作意、胜解、三摩地
      心所法  大善地法──信、勤、行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轻安、不放逸


              不定地法──寻、伺
      不相应行法──得、生、信、异、灭

       生得慧──生便得故
       闻  慧──闻教成故
       思  慧──因思起故
       修  慧──从定生故(定名为修,熏修于心,令成功德,无过于定,独名为修)

        一、《集异门足论》二十卷 一万二千颂 佛在世时舍利弗造
        二、《法蕴足论》十二卷   六千颂     佛世时大目犍连造
        三、《施设足论》         一万八千颂 佛世迦多行那子造
        四、《识身足论》十六卷   七千颂     佛灭百年提婆设摩造
        五、《品类足论》十卷                佛灭三百年世友造
        六、《界身足论》三卷     六千颂
      《发智论》二十卷佛灭三百年迦多衍尼子造
      (《施设足论》玄奘请来未译,所余诸论均为玄奘翻译)

胜义阿毗达磨无漏五蕴(净慧随行)
  色蕴──道共无表
  受蕴──随行中受心所
  想蕴──随行中想心所
  行蕴──除受想外,诸余随行心所、四相及得
  识蕴──净慧相应心王

波罗提木叉者,戒也。(P219)
一、 别别解脱戒──七众各各相续不同,缘位有异,作能各别不同之解脱方法也。
二、 具足解脱戒──初趣入解脱住位者,依于决定出离心,发起求受具足戒,各各真实完全解脱之道,成就佛及诸大无学等各各正直之行为故。
分别解释有三:
一、 方便解脱──稳实究竟解脱之善巧故。
二、 易易解脱──不迂回曲折故,不东西错乱故,不前后颠倒故,直行通达、趣大道故。
三、 决定解脱──法数具足,法行实践,法系贯联,配组严密,即是净法缘起因果,如如理事偕行,是故解脱决定。古云“保解脱。”

如是波罗提木叉,佛说有四义,所谓摄持住处、威仪、行根、面首。(P220-221)
一、 威仪者:或有人以为装模作样,初学非装不会,初在人前装,次在天人前,对鬼神亦装,随装上十年成为习惯,即不装自成矣。威仪摄一切戒,凡犯戒皆破威仪也。
二、摄持住处:谓摄取于僧,是具大悲心者之事,故宗喀巴大师说:“无悲心者,不能学戒也。”
三、行根者:谓三业之行动,六根皆如法
四、面首者:慈悲表现,诚中形外之相,三十二相是如来之面首。
    广释:
一、 摄持威仪:威者,依于亲证真如之体智,发起后起果道诸智之表相显现也。不怒而威、不言而从、见者得利。仪者,肃恭仁慈,好道专精,行动海潮,坐立妙高,福行胜业圆成之表现也。初学者,行住坐卧,严正如律,敬佛法僧,四依六和,瞋打骂弄,安忍如如,知足少欲,淡然闲定,自他利行,精进无畏
二、 摄持住处:住处者,依受戒得,同一居止,布萨羯磨,如法结界,秉律和合修行之处所,于中僧众,互相教授,共相爱语,展转觉悟欢喜安乐,未信者信,乃至正法久住,如水乳合,作二利事。
三、 摄持行根:行者,身心动相总为行蕴,此中所取,摄入令入善十一中。根者,总二十二,此中所取,持彼信等五根,转成五力乃至成三无漏根。依此众善根力,摄持净戒、律仪、眼等诸根,随顺律仪,乃至进入定共、道共律仪,随于何时何地,六根清净,行此调伏,动止如法,乃至照见无我,见义勇为,舍身精进,是比丘自分行持之功用力能,亦名之为转依。
    《俱舍论颂疏》(卷二)云:“法一分是根,并内界十二。”
             眼根────眼界
             耳根────耳界
             鼻根────鼻界
             舌根────舌界
             身根────身界
             女根
             男根
             命根
             意根────七心界
             乐根
             苦根
             忧根
             喜根      法界一分
             舍根
             信根
             勤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未知当知根
             已知根      三无漏根
             具知根
四、 摄持面首:随慧转心,令成慈悲和悦,近人之态,乃至相好成就。从于平等解脱之心,离欲出家受戒,摄持广大威仪教法,依止如律僧团,随众习持,转变诸根,成就净体,增上定共道共、随心清净、无漏悲悯之德,发现悦人乐众、方便善巧之相,及和雅无碍之声教,乃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于语默坐起行事之间,若谁见者,发生乐喜之心、使人爱敬不忘之力也,亦名百福庄严

三恶行三妙行(P221)
三恶行:三业不善,名三恶行,意恶行中,非直意业,及取贪嗔邪见,亦名意恶行。三妙行:翻三恶行,谓身语意,一切善业,及非善业,无贪无嗔正见也。亦名三清净,通有漏善有无漏善。(《俱舍论颂疏》卷第十六)

五种留限(P229)
《俱舍论颂疏》(卷十五<P224>)云:“若人不作五种定限,方可受得别解脱戒。谓有情,支,处,时,缘定。有情定者,念我唯于某类有情,当离杀等。言支定者,念我唯于某律仪支能持不犯。言处定者,念我唯于某类方域,当离杀等。言时定者,念我唯于某日月等时,能离杀等。言缘定者,念我唯除斗战等缘,能离杀等。若作五种定限受者,不得律仪,但得律仪相似妙行。”

沙门  婆罗门(P230)
《俱舍论颂疏》(卷第二十四<P355>)云:“净道沙门性,……,解脱道及灭。净道沙门性者,谓诸无漏道名为净道。此之净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为沙门。沙门此云勤息,谓无漏道,以能勤劳息烦恼故。”即前所说真沙门性,经亦说名婆罗门性。婆罗门者,此云净志,远烦恼故,与勤息义同也。
一切烦恼使结(P232)
《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一<P306>)“结九物取等,立见取二结。”
《顺正理论》云:“于境于生,有系缚能,故名为结。或有此故,令诸有情,合众多苦,故名为结。是众多苦恼安足处故。”
           1、爱结──────三界五部── 十五
           2、恚结──────欲界五部── 五
           3、慢结──────三界五部── 十五
           4、无明结─────三界五部── 十五
                    身见───三界苦(三)
           5、见结  边见───三界苦(三)   十八
                    邪见───三界四部(十二)
           6、取结  见取───三界四部(十二)  十八
                    戒禁取──三界苦、道(六)
           7、疑结──────三界四部──  十二
           8、嫉结──────欲界修───  一
           9、悭结──────欲界修───  一
──────────────────────────
     总:九结 ──────────── 一百事为体


惭、愧
“不重贤善名为无惭也。谓于功德及有德人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惭,即是恭敬所敌对法。言功德者,戒定慧功德也。有德人者,具戒定慧人也。无忌难者,无畏惧也。不随属者,不作弟子礼也。于罪不见怖者,释无愧也。谓诸善士所呵厌法。说名为罪,于此罪中不见能招可怖畏果,说名无愧。此中怖言,显非爱果能生怖故。有余师说,于所造罪自观无耻说名无惭,观假无耻说名无愧。惭愧差别,翻此应知。谓翻初释,有敬有崇有所忌难有所随属说名为惭,于罪见怖说名为愧。翻第二释,于所造罪自观有耻说名为惭,观他有耻说名为愧。”(《俱舍论颂疏》卷第四<P79>)

四修定(P236)
《法蕴足论》(卷七)云:“有四修定,何等为四?
(一)谓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现法乐住。(二)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殊胜智见。(三)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胜分别慧。(四)复有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能令证得诸漏永尽。”
《集异门足论》(卷七)云:
(一)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答:于初静虑所摄离生喜乐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现法乐住。
(二)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答:于光明想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最胜知见。
(三)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答:于受想寻观俱行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胜分别慧。
(四) 云何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答:于第四静虑所摄清净舍念俱行,阿罗汉果无间道摄心一境性,若习、若修、坚作、常作、精勤修习,是名修定若习若修若多所作,为能获得诸漏永尽。
四圣种(P249)
一、比丘随得衣服便生喜足。
二、比丘随得饮食便生喜足。
三、比丘随得卧具便生喜足。
四、爱断乐断,精进随学,于断爱乐;爱修乐修,精进随学,于修爱乐。

四行(四通行)(P251)
《集异门足论》(卷七)云:“四行者:一、苦迟通行,二、苦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云何苦迟通行?答:静虑不摄,下品五根,是名苦迟通行。云何苦速通行?答:静虑不摄,上品五根,是名苦速通行。云何乐迟通行?答:静虑所摄,下品五根,是名乐迟通行。云何乐速通行?答:静虑所摄,上品五根,是名乐速通行。”

业道(P255)
《俱舍论颂疏》(卷第十七<P250>)云:“此中三唯道,七业亦道故。”
贪等三为思所游履,故唯道,业之道故,立业道名。前七是业,身语业故,亦业之道,思所游履故。业,业之道,立业道名,上业身语业,下业等起思,故业道者,具显业道,业,业道义,虽不同类,业道名同。

复次,不善根相应法,不善根所起,无缘非受法,是名恶不善法。(P255)
《俱舍论颂疏》(卷第十三<P206>)云:“胜义善解脱,自性惭愧根,相应彼相应,等起色业等,翻此名不善。”等起善者,谓身语表、无表业,四相,得,二无心定。

三不善根(P255)
《俱舍论颂疏》(卷十九<P292>)云:“不善根欲界,贪嗔不善痴。”不善痴,简身、边见相应痴。不善根之义:一、唯不善;二、是根本烦恼;三、与一切不善为根。

(P258-259)
三摩呬(xi)多──等引,平等能引(功德),或引平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若无心位能引平等根大故。唯定非散,通有心无心。
三摩地──等持,平等持心,令专一境,有所成办。唯有心,通定散。
三摩钵底──等至,通有心无心,唯定非散。有心,约离沉掉,平等而至此定;若无心,约定中四大种平等。

何谓七共欲染?
有一好种姓婆罗门。往至如来所。到已问讯。却坐一面。问世尊曰。瞿昙沙门。自是梵净行不。世尊答婆罗门。若言正梵净行者。我是也。以何缘故。婆罗门。我梵净行。不缺不荒不垢秽。婆罗门复问。瞿昙沙门。梵净行荒缺垢秽也(耶)。世尊答曰。梵净行有荒缺垢秽。婆罗门复问。云何梵净行有荒缺垢秽。⑴世尊答。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虽不与女人交通。然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有荒缺垢秽。未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⑵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然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有荒缺垢秽。未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⑶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然与女人对目相视。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者。有荒缺垢秽。未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⑷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然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谓共欲染非清净梵行。有荒缺垢秽。未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⑸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不于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然忆念女人曾共从事戏笑言语相娱乐时。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名共欲染非清净梵行者。有荒缺垢秽。未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⑹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不于障外闻音声歌舞语笑啼哭。不忆念女人曾共从事戏笑言语相娱乐时。然见长者或长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娱乐时。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名共欲染非梵净行者。有荒缺垢秽。未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⑺复次。婆罗门。或有人言。我是梵净行者。不与女人交通。不受女人澡浴衣服案摩调身。亦不亲近女人言说戏笑调弄。不与女人对目相视。不于障外闻女人音声歌舞语笑啼哭。不忆念女人曾共从事戏笑言语相娱乐时。不见长者及长者子以五欲具足相娱乐时。然愿生天上故行梵净行。我以此戒。以此道。以此苦梵净行。令我作天王。或作辅臣。以为喜乐。以为气味。告婆罗门言。是名共欲染非梵净行者。有荒缺垢秽。未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我谓此未脱于苦。复次。婆罗门。此七共欲染。我观于内心。设当七共欲染未断。我亦不自说有正梵净行。婆罗门。以我七共欲染断故。说有正梵净行。得无所畏。是名七共欲染。(“案”通“按”)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十九  《非问分·烦恼品》

思  考  题
1、 何谓“阿毗昙”?主要意义有几?
2、 依《俱舍论》文释“对法”。何谓“胜义对法”、“世俗对法”?
3、 试述“四慧生起之层次”及与“净慧”之关联。
4、 从“因缘具足,则能得定”中,得何启发?
5、 因缘不具足有几种表现?
6、 得定之助行有几?试一一述其名。
7、 “助行十三”可如何分类?
8、 何谓“助行”?对正行有无联系?
9、 “正行”有几?可分几类?断、修之关系如何?
10、 论中“助行、正行”皆以比丘为称,是何意趣?
11、 何谓“波罗提木叉”?
12、 “爱护别解脱戒”,什么叫爱护?如何培养爱护心?
13、 爱护别解脱戒之修学重点分几?
14、 云何随顺戒?
15、 对戒如何生信?如何能生欢喜?为什么要尊重?
16、 对自身持戒如何要求?于犯戒人应如何对待?
17、 什么叫“不放逸”?具体怎样做才叫不放逸?
18、 什么叫“以戒为门、为足、为因”?
19、 云何能生善法,具足成就?
20、 爱护别解脱戒的核心在哪里?
21、 波罗提木叉,佛说有四义,哪四义?其中哪一是总相能近摄余三?
22、 云何称“威仪”?
23、 摄持威仪,有何利益?
24、 何谓“住处”?
25、 处僧团内,应如何作?
26、 何谓“行根”?
27、 “行根”从何下手?
28、 何谓“面首”?
29、 “护持威仪行,是谓爱护别解脱戒”详释其所以然。
30、 成就威仪行,主要有几个方面?
31、 何名“非威仪行”?
32、 云何名“成就威仪行”?
33、 何谓“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34、 何谓“三恶行”?
35、 何谓“三妙行”、“三清净”?
36、 “威仪行”第三个内涵是什么?
37、 “上座”有几种?
38、 世尊所说上座颂是何?
39、 一般分上、中、下座,以何而分?为什么要分?
40、 上座对下座、下座对上座应如何作?
41、 何谓“己行处”?
42、 何谓“非己行处”?
43、 “六非己行处”是哪六种?
44、 何谓“他国非己行处”?若不远离,有何危害?
45、 第三种“非己行处”是何?
46、 何谓“正舍离、缘舍离”?
47、 何谓“自国己行处”?
48、 “己行处”究竟有哪些?
49、 何谓“微戒”?何谓“金刚”?
50、 何谓“爱护微戒,惧如金刚”?
51、 试举“惧微戒,如金刚”之实事实例?
52、 何谓“不离一切戒”?
53、 何谓“常持一切戒”?
54、 何谓“常住一切戒”?
55、 云何“持戒不瑕、不秽不垢、不懈不缺”?
56、 何谓“留限(定限)”?共有几种?
57、 何谓“邪命”?一般说邪命有几?
58、 严格说“邪命”是何?(依《俱舍论》)
59、 《舍利弗阿毗昙论》所说五种邪命是何?
60、 此五邪命,有何过失?
61、 “不俗不僧”指何等人?
62、 本论“善知识”与道次第“善知识”有相似处否?
63、 何谓“沙门、婆罗门”?
64、 述“持戒”之内涵是何?
65、 述“贤善”之内涵是何?
66、 何谓“贡高”、“恃”、“骄”、“慢”?述其同异?
67、 依本论“恃”有几种?
68、 何谓“自灭、自入涅槃”?
69、 趣入解脱道之次第云何?
70、 何谓“应染处不染”乃至“应受处不受”?
71、 何谓“落盗戒人数”?
72、 何谓“信信”?
73、 何谓“惭”、“愧”?
74、 何谓“多闻”?
75、 何谓“精进”?
76、 何谓“念”?
77、 何谓“慧”?
78、 何谓“正见”?(释“九毗钵舍那”)
79、 何谓“正思维”?
80、 何谓“正语”?
81、 何谓“正业”?
82、 何谓“正命”?
83、 何谓“正勤”?
84、 何谓“正念”?
85、 何谓“正定”?(释“九奢摩他”)
86、 详释“五法蕴”?
87、 “解脱”有几?一一详释之。
88、 何谓“结”?何谓“五顺下分结”、“五顺上分结”?
89、 何谓“解脱知见”?
90、 何谓“五成熟解脱想”?何缘此五名“成熟解脱”?
91、 何谓“有为解脱”、“无为解脱”?两者有何关联?
92、 何谓“四修定”?
93、 “定心自在”云何而得?(依《俱舍论》)
94、 何谓“慧解脱”、“俱解脱”?(依《俱舍论》)
95、 何谓“五解脱处”?
96、 “衣食知足”依何为标准?
97、 《瞿尼师经》无学比丘,当学十一事,哪十一事?
98、 海公引《瞿尼师经》密意何在?
99、 何谓“畜生论”?
100、 何谓“知时”及“善时”?
101、 何谓“识”?“知”与“识”差别何在?二者有何关联?
102、 释“共行慈、重行慈、究竟行慈”?
103、 试论“福德”与“智慧”之关系。
104、 何谓“常敬不离”?
105、 总结前所说“善知”与“善识”,如何名为“善知识”?
106、 “善亲厚”,且述佛教之“亲厚”与世间之“亲厚”不同在何?
107、 述“善亲厚”之原则及其利益。
108、 何者称“凡夫持戒人”?
109、 何谓“坚信人”、“坚法人”?
110、 为什么要自类相同而作亲厚?
111、 何谓“自共亲厚”?
112、 云何“随顺、不离、相亲近”?
113、 “善众”与“善亲厚”主要不同在何?
114、 何谓“心向彼、尊上彼、倾向彼、解彼”?
115、 何谓“根门”?
116、 如何“护摄根门”?
117、 如其不能,当如何作?
118、 得“根律仪”从何下手?
119、 “摄根”另有五法,是何?
120、 云何“饮食知足、知量而食”?(释“食”、“知足”、“知量”)
121、 衣食知足知量,总科有几?
122、 云何“不掉食”?
123、 云何“不贡高食”?
124、 云何“不为养身食”?
125、 云何“不严饰身食”?
126、 云何“但欲令身住”?
127、 云何“不起嗔恚”?
128、 云何“欲修梵行”?
129、 云何“断故受、不生新受”?
130、 云何“为活命故食”?
131、 云何“舍憎爱金刚”?
132、 云何“不求利”?
133、 云何“勤力”?
134、 云何“乐行”?
135、 云何“勤精进,不睡眠”?
136、 何为“障碍法”?其中各障什么?
137、 为什么叫“障碍”?
138、 云何名“离障碍法”?
139、 断五盖有何层次?
140、 何谓“心垢”?
141、 云何五盖是损智慧法?
142、 何谓“欲”?“五尘”何故名欲?
143、 “五尘”是否为欲之体?
144、 “真欲”是何?以何为证?
145、 联系“真欲”,五欲中什么叫“ 欲”?
146、 云何为“恶不善法”?
147、 何谓“十不善业道”?解释“十不善”及“业道”?
148、 何谓“相应不善”、“等起不善”?
149、 解释“善之四种”与“不善四种”?
150、 何谓“三不善根”?
151、 试述本论所列由三不善根所生之诸恶不善法。
152、 何谓“十邪”?有何危害性?
153、 云何名“离欲”、“恶不善法”?
154、 云何名“有觉有观”?
155、 何谓“离生喜乐”?
156、 云何名“觉”?
157、 云何名“观”?
158、 云何名“喜”?
159、 云何名“乐”?
160、 云何名“一心”?
161、 “等引”、“等持”、“等至”三者何别?
162、 论中不嫌其烦释“初”密意何在?
163、 就一般概念解释,何谓“禅”?
164、 以本论初禅功德义相解释,何谓“禅”?
165、 何谓“舍心垢”?
166、 观禅行功德、智慧深浅,当于何处观?
167、 何谓“现世乐行”?
168、 “明了”、“炽盛”、“清净”指何?
169、 何谓“甚深妙义”、“专著智慧”?
170、 “复次,行人行觉观”至“及余随色”指什么?
171、 何谓“随法非禅,是禅随法”?
172、 得初禅定已,该怎么办?
173、 论中释“比丘身”应如何解释?
174、 何谓“此身尽离生喜乐”?
175、 “善洗浴师,善洗浴师弟子”喻何法?
176、 “澡豆作抟”喻何法?
177、 何谓“不干不湿,内外和润”?
178、 得定已,如何保持?
179、 云何“津”?
180、 云何“液”?
181、 云何“遍”?
182、 云何“满”?
183、 “生”与“起”何别?
184、 何谓“触”?有几种?
185、 何谓“证”?
186、 何谓“微行”?
187、 农夫溉田喻配津液遍满,如何配合?
188、 水还瀼水口,何喻?
189、 何谓“以皮住血”?
190、 论中如何“制止味定”?
191、 论中津液遍满时,不应以身为境界,为什么?
192、 不应以身为境界,应以何法为境界?
193、 海公上师感叹信仰如来及尊者教法,以何生大欢喜?
194、 得禅定离生喜乐已,有何禅报?
195、 禅报与十三助行,有何关联?
196、 云何出生“炙、暖、热、燃、焦”等五法?
197、 云何出生“厌恶”乃至“不除”等身心障碍之六法?
198、 云何除“身炙”等乃至“得乐无烦恼金刚”?
199、 得禅定后,显发之功德云何?
200、 “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无有我”说此有何义利?
201、 何谓“七共欲染”?
202、 自观内心,七共欲染断否?该如何对治?

(圆满于多宝讲寺)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您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挑错|打印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