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文库 > 藏传佛教 > 正文内容

《教授取舍之道》与丹增嘉措仁波切缘起

藏传佛教  时间:2014-06-28   作者: 觉悟佛教网  来源: 网络整理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丹增嘉措上师回忆《教授取舍之道》教言的缘起

  1987年,丹增嘉措上师19岁。

  那一年,上师的老祖母去世之后,他正准备踏上五明佛学院的求学之路,即听说法王如意宝带着僧众正在朝拜五台山。

  于是,年轻的上师第一次坐上火车,第一次看到了大城市,那是上师第一次来到汉地。

  “也是第一次见到法王,当时心想五台山也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去那里见法王如意宝缘起也很好。”上师笑呵呵地说。

  当时,来自藏区各个地区的活佛、堪布以及佛弟子们,此时都集聚在五台山的菩萨顶,接受法王如意宝的灌顶,年轻的上师那时被安排去分配悉地甘露水(指灌顶的加持品)。

  那时,拥挤的菩萨顶坐着很多大活佛、大堪布,上师在拥挤的人群中行走非常紧张,还不小心把甘露水撒到了“年龙上师父母”的身上,“很害怕他们生气,但现场非常拥挤实在也没有办法。”

  灌顶之后,法王如意宝对上师说,七天之后再回来五台山,这时候再进行朝拜传法。于是,上师在这七天里,第一次来到了北京(北京道友可以偷笑一下^O^)。

  七天很快过去了,再次来到五台山的上师,这一次与法王如意宝一起在五台山住了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里,除了法王如意宝短暂的闭关,法王老人家一直在给为数不多、留下来的近200人传法。

  传法快要结束的时候,在罗延窟的某一天,法王如意宝为了可以和上师长久在一起,而宣讲了《教授取舍之道》这个教言。

  故事讲到这里,就在上师慈爱的笑声中划了句号。大恩上师很少讲和法王如意宝的往事,但是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上师神色平静,只是眼神里隐隐透着思念……

  堪布在讲解这篇教言的时候说道:这个教言是法王如意宝为了能和丹增活佛长久在一起而作的,当时活佛还很年轻,法王如意宝为了能和活佛一起在五明佛学院弘法利生,而宣讲了这篇教言。

  一个老父亲想留爱子在身边的情深之作,对我们这些后学者来说,却是如此殊胜的一篇修行教言。

  在萨嘎月,堪布特意面对汉族弟子讲解这篇教言,怎样的缘起并不知晓。但是,在上师的讲述中,却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看起来恬淡却深入内心的恭敬与思念。

  与法王上师显现上分离的岁月,丹增上师的笔,写下了很多诗句,我们不难从那些优美的诗词中,感受到他对法王上师的怀念与重逢的期待。

  记得那年红原放生后,在成都和上师即将分开,我心里很难过。上师临别时淡淡地说:轮回里,就是有聚有散……

  我们无法揣测上师的心,但这篇《教授取舍之道》,也正是上师教授我们如何走上正见的教言,如何解脱的教言。(堪布的讲解随后分享)

  愿道友们欢喜读诵,共同感受当年法王如意宝和上师的父子情,也珍惜今天我们与上师的师徒缘。

  2014年6月26日,丹增嘉措上师在喇荣五明佛学院小院中开示。


教授取舍之道

晋美彭措法王 著

益西彭措堪布 译

  诸佛一父童子相,但念亦除三有暗,

  红黄文殊持剑者,祈散于汝吉祥花。

  暇满难得寿短促,业果无欺轮回苦,

  数思维于世圆满,更无希慕依出离。

  世法佛法功德,究竟心要即善心,

  无此无望他功德,此心庄严恒执持。

  智慧如目戒乃足,欲至增上定胜洲,

  离则独无行方便,常时并运此二分。

  少为父母所自在,壮为上司所自在,

  老为儿孙所自在,愚无自在甚苦恼,

  是以常当具自在,如同善财常啼传,

  希求依师依教授,恒依无怯之勇毅。

  浊时命促疾病多,种种恶缘风遍吹,

  难穷教理网边际,当以诀要调自心。

  总之行道随作何,念与正知谨制心,

  常为自心之善师,一切所作当具义。

  聪慧求脱丹增师,劝请如是而撰述,翁随童至歌舞场,自疲成他耻笑因。然而学子初相识,为满其愿久相处,五台圣境净刹中,胡乱人口胡乱言!阿旺罗珠聪美撰。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