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百科 > 佛经典籍 > 正文内容

因明入正理论

佛经典籍  时间:2023-06-15   作者: 觉悟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因明入正理论》,梵文 Nyāya prave?atāka ?āstra,印度因明学主要论书之一,商羯罗主造,一卷,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在长安弘福寺译出。作者商羯罗主的历史已难详考,据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说他出于陈那门下。今从他的著作对于陈那晚年成熟的量论学说很少涉及,他可能是陈那早年的弟子。又陈那久在南印度案达罗一带讲学,而商羯罗主此论的主要内容,后来也被吸收在南印泰米尔语文学作品之内,由这些事实旁证,作者可能是南印度人。

内容简介

  《因明入正理论》乃因明学之根本论典,与《因明正理门论》并称,自古以来广为世人研究、讲习。《因明入正理论悟他门浅释》是陈大齐先生在政治大学任教时的讲稿,依照传统讲经方式,对《入论》(除去自悟门部分)作逐字逐句之讲解;《因明入正理论讲解》是吕澄先生1961年在佛学班上的讲稿,以支那内学院《藏要》本为底本。先生博览梵、汉、藏因明资料,对《入论》的讲解阐释通俗易懂又深刻准确。该讲稿后经张春波先生整理成书,成为佛学院普遍采用的教本。以上二书均为研究《入论》的经典读本,此次出版合为一册。

本论意义

  本论之名"入正理",有两层意义:其一,陈那早年关于因明的重要著作是《正理门论》,文字简奥,不易理解,本论之作即为其入门阶梯,所以称为入正理。其二,正理是因明论法的通名,本论为通述论法的门径,所以称为入正理。窥基曾说此论"作因明之阶渐,为正理之源由",这是很恰当的论断。

本论内容

  本论的全部内容,在开头有总括一颂说:"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这就是后人通说的"八门(能立、似能立等)二益(悟他、自悟)",实际包涵了诸因明论所说的要义。

  这八门二益虽然不出陈那诸论的范围,但本论是做了一番整理补充功夫的。特别是在似能立一门里,依照宗、因、喻三支整理出三十三过,以便实用,可说是一大进展。这三十三过是似宗九过,其中相违五种,不极成或极成四种;似因十四过,其中不成四种,不定六种,相违四种;似喻十过,其中由于同法的五种,由于异法的五种。本论对于这些过失,都作了简要的说明,并举了适当的例证。

本论辨别

  本论辨别三支过失那样的精细,完全是以构成论式的主要因素"因的三相"为依据。这三相即遍是宗法性、同品应有性、异品遍无性。三相的理论虽然从世亲以来就已组成,又经过陈那用九句因刊定而渐臻完备,但到了商羯罗主才辨析得极其精微,象他对于因的初相分析,连带推论到宗的一支,需要将宗依即有法(论题中的主辞)和能别(论题中的宾辞),从宗体(整个论题)区别开来,而主张宗依的两部分须各别得到立论者和论敌的共同承认而达于极成。因此在似宗的九过里也就有了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三种,这些都是陈那著作中所未明白提出的。另外,他对因的第二、三相的分析,连带将陈那所立因果里的相违决定和四种相违一一明确起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学术上的发展。

本论评述

  本论是一部极其精简的著作,词约而义丰,但仍包括不尽,所以在论末更总结了一颂说:"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这是要学者更参照陈那所著的理门集论而求深入的。

本论特点

  本论的内容和特点,大概如上。

  本论的译者玄奘在印度游学时,对于因明到处参闻。他回国三年之后就译出了本论。译本既出,玄奘又口授讲义,都是创闻新说,所以他门下弟子,奉为秘宝,竞作注疏。其中大庄严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所作尤为流行。轨《疏》三卷,制作较早,后称"旧疏"。

  基《疏》三卷,解释繁广,后称"大疏"。奘门最后惟窥基一系独盛,他门下慧沼相继撰《义断》一卷,《纂要》一卷,《续疏》(这是补足基《疏》末卷的)一卷;再传智周,又撰《前记》三卷,《后记》三卷,都简别他家异义而宣扬窥基之说。此外还有道邑的《义范》三卷,道巘的《义心》一卷,如理的《纂要记》一卷,也是发挥窥基学说的,可惜已佚失不传。

  本论在玄奘门下,不但传习很盛,并且立破方法还被运用到各家著述之中,因而成为研究慈恩一宗必需通达的要籍。只是历史不久,即跟着此宗势力的衰微,而逐渐无人过问。此论流传于日本,反而得到很大的发扬,传承不绝,著述解说也极多。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一年(1895),杨仁山居士才从日本将窥基的《大疏》刻本取回中国,核对流通,这才重新引起学人对于本论的研究。

本论梵文

  本论的梵文原本因为一向受印度耆那教徒的重视而保存。在第十二世纪时,耆那教徒师子贤曾为之作注,相继有胁天的复注和吉祥月的复注,现都存在。1930年,德鲁瓦校刊了本论梵本和师子贤注、胁天复注原本,合册出版。次年,米洛诺夫又从注书里辑出论本刊登于《通报》之上。1933年宇井伯寿又对校各梵本勘成本论的定本,附载在所著《佛教论理学》之末(并还作了新的日文译本),这样本论的原来面目就大白于世了。

  在西藏,本论曾有过两种译本。初译的一种是从汉译本重翻,这是汉人胜藏主和度语教童所译,并经汉人法宝校订,但误题本论作者之名为方象(即是域龙的同意语,乃陈那一名的翻译)。后译的一种是从梵本直接译出,这是迦湿弥罗一切智护和度语名称幢祥贤所译,时间较晚,故在《布敦目录》等旧录上未载。这一译本,大概是受了旧译本误题作者名字的影响,也将著论者题作陈那,并还错认本论即是陈那所作的《理门》,而在译题之末加上一个"门"字。以上两种译本都收入《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经释部第九十五函,但德格版、卓尼版均缺第二种译本。又第二种译本1927年拔查恰尔雅校刊出版,收在他所校刊的梵文本《入正理论》的第二部分。

  因为西藏译本上存在着错误,近人费德雅布沙那在所著《印度逻辑史》中依据藏译详细介绍了本论,也看成它是《理门》同本而出于陈那手笔,由此在学者间对于本论与《理门》是一是二,以及作者是陈那还是商羯罗主,引起长久的争论。其实,如果相信最早传习此论的玄奘是学有师承的,那么,他说本论作者是商羯罗主,那一定是不容置疑的。至于本论和《理门》完全为两事,则玄奘另有《理门》的译本存在,更不待分辨而明了。

(0)
0%
(0)
0%
  • 上一篇:显识论
  • 下一篇:没有了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