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百科 > 佛教人物 > 正文内容

戴季陶居士

佛教人物  时间:2023-06-15   作者: 觉悟网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简介

戴季陶居士
戴季陶居士

  戴季陶,(1891年—1949年),原名良弼,字选堂,号天仇,后改名传贤、字季陶。籍贯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中国政治家、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

生平经历

  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后来任职于《上海日报》,后任《天铎报》总编辑。著有《孙文主义之哲学基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青年之路》、《日本论》、《学礼录》等。

  1905年,戴季陶去日本留学,进法政大学。

  1909年回国,任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教习。后因在上海《中外日报》、《天铎报》撰文抨击清王朝而受通缉,逃往南洋槟榔屿,主办《光华报》,并加入同盟会。

  1911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创办《民权报》。

  1912年回国,他在上海创办《民权报》,后任孙中山秘书,并受命进行二次革命的军事联络活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往日本。

  1916年,戴季陶随孙中山回国。次年由上海去广东任大元帅府秘书长。五四运动时期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

  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元帅府秘书长。

  1920年夏,他曾参加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途退出。其后同张静江、蒋介石等共同经营交易所的投机生意。五四运动后曾大力推广社会主义。

  1920年5月,参加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起草“中国共产党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后来因孙中山反对而退出共产党。

  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同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任政治部主任。

  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积极从事反共煽惑活动。6、7月间,连续发表《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孙文主义之哲学基捶等小册子,打着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号,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歪曲和篡改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形成了所谓戴季陶主义,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等人篡夺革命领导权提供理论根据。

  1926年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及后司中华民国考试院长达二十年(1928年10月─1948年6月)。中华民国国旗歌的歌词作者。

  1927年,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8年以后,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考试院院长等职。

  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

  1949年2月11日于广东省政府广州东园招待所,服安眠药自杀

政治生涯

  追随孙中山

  1902年,戴季陶入成都留日预备学校,受老师徐炯影响,倾向反满。

  1905年赴日本,入师范学校,1907年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

  1909年回国,在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任主任教官。次年到上海,任《天锋报》主编,因鼓吹反清革命被追捕,亡命日本,后转赴南洋槟榔屿(今属马来西亚),任《光华报》编辑,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戴季陶一边与沈玄庐在上海主编《星期评论》,一边与蒋介石在交易所从事证券交易。

  1920年5月,戴季陶、沈玄庐、邵力子参加了由李大钊等倡导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将《星期评论》作为研究会的宣传阵地,大量发表了会员们研究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苏俄政治制度的文章。该刊在全国学生群众中很有影响,成为当时与《新青年》齐名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学生和工人经常有很多人投稿,就连陈望道所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也是由《星期评论》相约的。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的,其成员后来多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骨干。研究会里除戴季陶没有加入外,沈玄庐、邵力子都成为该小组成员。但戴季陶表示要忠于孙中山先生,不能背叛孙中山而加入其他党派。由于世界观的不同,戴季陶终于渐渐与马克思主义分道而驰。

  1922年,戴季陶和蒋介石做的股票投机生意遭遇惨败,他在回四川的船上,跳江自杀,幸好被船员救了起来。戴季陶只好再赴广州投奔孙中山,孙中山重新把他招为自己的贴身秘书。

  1923年,孙中山提出改组国民党的主张,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久还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戴季陶,这时候却成了坚决的反共派。他力谏孙中山,不要搞国民党改组,让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政策是养虎遗患,只会壮大共产党的力量,必然“启他日之纠纷”。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戴季陶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并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辅佐蒋介石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后,国民党左、右两派围绕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产生的分歧和斗争日益尖锐,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等人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代表。

  戴季陶以孙中山思想正宗传人自居,提出了要清除共产主义思想的所谓的“纯正的三民主义”。他看中蒋介石的政治才干,有心做辅助李世民的徐茂公,为蒋出谋献策,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

  当时的中共领导人陈独秀在国民党右派的攻击下,立场忽左忽右,引起共产党内部大混乱。先是主张所有共产党员从国民党中撤出,之后,又主张全面服从国民党。国民党右派步步进逼,抛出“整理党务案”,捏造“中山舰事件”,加紧对共产党员的全面打击和迫害。毛泽东等人被撤销国民党中央领导职位,共产党员被一一清除出国民党。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然举起反共大旗,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捕杀。戴季陶积极参与策划“四一二”政变,他为蒋介石制定了《离俄清党谋略纲要》。

  1927年,蒋介石南京政府成立后,戴季陶任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府委员及考试院院长。

  逐渐失宠

  1935年,蒋介石的授意教育部长王世杰召开会议,布置汉字简化的有关事宜,委托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主持这项工作。

  1935年8月,王世杰以教育部的名义,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并通知各印书馆。不料,因事没有参加讨论简化文字会议的国民党中央常委、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得知此事后,跑到蒋介石办公室大吵大闹,说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还说教育部趁他不在京,讨论这么重要的事情,是有意回避他。

  蒋介石虽做解释,但戴季陶不听劝,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扬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简体字表》,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召开的任何会议,他一概不参加”。此后的3个月里,戴季陶拒不参加国民党的会议,也很少过问公事。蒋介石碍于戴季陶是国民党元老,又是至交,只能做出让步。

  1936年2月,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简化字的命令。

  西安事变爆发后,戴季陶支持何应钦等讨伐派,力主派大军平定张杨,与宋美龄发生激烈争吵。宋美龄陪蒋介石返回南京后,发表了回忆录,不点名地批评了戴季陶。回忆录是以宋美龄的名义发表,但代表了蒋介石的想法。此后,蒋介石不再事事问计于他,也不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谈。

  政治生涯晚期

  戴季陶逐渐失宠于蒋介石后,身体也每况日下,患上了神经衰弱症。抗日战争胜利后,戴季陶郁郁寡欢。他认为共产党的势力发展壮大,会取而代之国民党。为此他向蒋介石进言:“今兹倭寇降而共匪炽,正与捻匪当年局势无殊,故战后艰难将十倍于战时,不可掉以轻心。”他极力反对国共谈判,曾对蒋介石说“切不可视共产党为合法之团体,匪首为正当之人物,言论为正当之道理。”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从进攻转入防御,败绩接踵,继辽沈战役大败后,又在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中一败涂地,八百万精锐丧失殆荆戴季陶忧心如焚,向左右哀叹:“时局日下,衰病之身,毫无所补,每一念及,则深惶汗。”

  1948年12月28日,戴季陶登机飞往广州前曾到考试院怀旧,悲痛难禁,唏嘘涕出:“这一去,不知何日重又来?恐是不再矣。

  戴季陶身在广州,心系时局。期盼局势好转,但事与愿违。

  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下野,辞去总统职务。蒋介石下野后,在家乡溪口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遥控时局,确定台湾为“复兴基地”,布置党政军要员撤往台岛,通知戴季陶入台。戴季陶一口拒绝:“不去了,但愿回四川老家以竟终年,伴父母于九泉,尽人子之责。”

  1949年2月10日,他对秘书说:“国军难以据守西南,四川必为共产党所得。他们不会放过我,我也不甘当他们的阶下囚。”身病加心病的戴季陶,既不愿随蒋介石残喘台湾,又怕成为共产党的俘虏。

  1949年2月11日,戴季陶吞服安眠药自杀。

  蒋介石12日得到戴季陶自杀报告。据蒋经国日记载:父亲闻耗悲痛,故人零落,中夜嘘唏。对于这位盟兄不愿随他去台湾,蒋介石颇为不满,但较之那些“临难变心”投向中共的“乱臣贼子”,使他尚感欣慰,故而在挽词中称赞其“才识恢宏,勋尤懋著”。

个人影响

戴季陶书法
戴季陶书法

  戴季陶酷爱读书,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理论功底。他早年的理论活动多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方面书籍的翻译、评述,他将考茨基的《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由日文译成中文,为国内读者了解和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这正如他自述的那样:“我对于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很想用一番研究工夫。”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他的思想曾一度有很大的转变。他还代为起草了最初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戴季陶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基捶(1945年版易名为《三民主义之哲学基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系统提出了“戴季陶主义”,成为中国国民党官方学说的主要理论依据。

  戴季陶认为,三民主义就是“民生哲学”,“民生为宇宙大德之表现。仁爱即民生哲学之基幢;断言孙中山的思想“完全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就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认为孔子“把古代文化,用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整理起来,成为一种学术的文化”,孔子“组织了一个民生的哲学”,这个哲学可以从两部分来看,“一部是《中庸》,是他的原理论。一部是《大学》,是他的方法论”,孔子思想也可称作“社会连带责任主义”。进而提出,孙中山“实在是孔子之后中国道德文化上继往开来的大圣”。戴季陶从与孙中山“互助论”相矛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存竞争”论出发,认为人类生存的欲望“都有独占性和排他性,同时也具有统一性和支配性”(《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以此反对唯物史观、社会革命论的阶级斗争学说。

  戴季陶的论著还有《青年之路》、《学礼录》、《东方民族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之地位及其价值》等,后人编有《戴季陶先生文存》。

人物作品

  戴季陶是《日本论》的作者。《日本论》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虽然没有严密的逻辑概念体系,却凭着对日本入木三分的了解和通透的见识,删繁就简,直取日本文化的神韵。当年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曾高度评价《日本论》,认为它既做了日本人的律师,又做了他们的审判官,而且是极公平正直的律师审判官。

  《日本论》一上来就拿日本的神权迷信开刀,从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这一普遍的精神现象中,戴季陶看到了日本神道的特殊表现形态:神道与日本的国体有一种宿命性的连带关系和与时俱进的力量,犹如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起着凝聚整个民族的作用。

  面对这样一个令人生畏的存在,戴季陶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看到,日本直到现代还没有完全脱离君主神权的迷信,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后来发生的一切,完全证实了戴季陶的判断;另一方面,正是这种神权迷信,构成日本人“自信心”与“信仰力”的核心,在鼓励全民团结一致、奋发进取上,起着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为日本在国际生存竞技场上争得一个优先的位置。而一向以老大自居、不思进取的中国,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品质,最后终于陷于悲惨的绝境。

救世精神

  戴季陶先生,曾基于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而自发下列十二大愿:

  第一遵行世尊本愿,政本优生,教重安养,使一切人民,身心美善,相好端严。世尊第一本愿,如实成就。

  第二遵行世尊本愿,培植德本,发扬慧力,使一切人民,本力充实,光辉普耀。世尊第二本愿,如实成就。

  第三遵行世尊本愿,广行四摄,勤修六度,使一切人民,自他方便,万事咸宜。世尊第三本愿,如实成就。

  第四遵行世尊本愿,服务社会,尽瘁人群,使一切人民,咸归大乘,舍身救世。世尊第四本愿,如实成就。

  第五遵行世尊本愿,精严戒律,调伏身心,使一切人民,身口意业,咸归清净。世尊第五本愿,如实成就。

  第六遵行世尊本愿,政重卫生,业励医药,使一切人民,凡有疾苦,悉得救治。世尊第六本愿,如实成就。

  第七遵行世尊本愿,普设医院,广施药品,使一切人民,孤苦贫穷,悉离病厄。世尊第七本愿,如实成就。

  第八遵行世尊本愿,立法施政,尊重女性,使一切女子,受平等福,离百恶恼。世尊第八本愿,如实成就。

  第九遵行世尊本愿,树立正法,降伏邪见,使一切正法,并育并行,永离缠缚。世尊第九本愿,如实成就。

  第十遵行世尊本愿,改良刑正,实施感化,使一切人民,不触法网;即有犯者,在狱获教,出狱获养。世尊第十本愿,如实成就。

  第十一遵行世尊本愿,政重民生,普济民食,使一切人民,饮食供给,无有乏少;更施教育,培其智德,令生安乐,不遭苦难。世尊第十一本愿,如实成就。

  第十二遵行世尊本愿,衣住行等,一切施为,决依总理遗教,尽力推行,生产分配,咸令得宜,使人民生活所需,无有不足;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五福俱全,文明鼎盛。世尊第十二本愿,如实成就。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