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故事 > 人物故事 > 正文内容

爱国诗僧宗仰上人

人物故事  时间:2023-08-25   作者: 未知  来源: 南京栖霞古寺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宗仰上人是我国近代史上托迹空门的爱国志士,被誉为佛教界的第一流人物;他又是一位颇具影响的诗人、教育家。

宗仰,俗姓黄,原名浩舜,又名用仁,宗仰(一称中央)是他的法名,别号乌目山僧,又号楞伽小隐,后称印楞禅师。1865年5月出生于常熟。他的父祖辈在这座小城的南门外开设名为黄大隆的米行,他的母亲赵氏笃姓佛教,是常熟虞山三峰清凉禅寺的信女。

宗仰自幼聪敏好学,喜爱文墨,才智过人。他并无兴趣于家里的商贾生涯,除了读书求学,每当母亲去三峰进香,总是随侍在侧,因而从小就受到了佛门的许多熏陶。他十六岁(1880)那年,因不满于父兄逼他学掌店事,竟愤而出走至常熟北郊,就在三峰清凉寺削发做了和尚。他的母亲以为“前世有缘”,相信“一人入戒,七世超度”,对此并不阻止。

清凉禅寺当时主事者是玉峰大和尚药龛上人,药龛的戒行著称于江南。与翁同和、赵宗建等士人过从甚密,而且重视培植僧材。他延聘名师王伊到寺课徒,使该寺沙门子弟得有机会受到许多方面的教育。王伊(1838--1908),字影石,号聘三,是清初常熟名士王应奎(即《柳南随笔》、《海虞诗苑》等书的作者)的玄孙,著有《四书论》、《五经论》、《白茆水利考》、《三峰清凉寺志》、《小墙东斋诗文钞》等。当时常熟不少地方人士都慕名从其受读。宗仰得到王伊的悉心教导,又因清凉寺这千年名刹,藏书甚丰,他能博览群书,认真攻读,几年里深研释氏内典,旁涉中外学说,并对诗画琴棋,园林艺术等许多方面都有涉猎。这对宗仰后来的事业无疑有着很大的影响。

1919年,宗仰偕同青权法师,扬州的寂山、雨山法师去南京栖霞朝山。栖霞寺创建于南朝齐梁年间,清代咸丰时毁于战火,仅存几间破屋供法意老和尚栖身。在法意的坚请和青权、寂山、雨山等人的支持之下,宗仰终于答应赴栖霞主持寺庙的复建工程。

由于栖霞寺荒圯年久,原存山地寺产已经为江宁县改作他用。宗仰起而力争,经友人奔走斡旋,终于将山地寺产收回。跟他素有交往的文人学士纷纷解囊,随缘乐助栖霞寺。为便于修建工程中运输物资和四方七众前往观光,当时的政府交通厅行令沪宁铁路局,将南京郊区的松树村车站移至栖霞。宗仰上人升座之日,万方云集,山麓榛芜之中搭起了二十余座芦棚。寺庙复建进展很快,那象征光明的毘盧宝殿拨地而起。但是,就在这座大殿即将落成之日,已经积劳成疾的宗仰,遽于1921年7月22日圆寂于僧舍,年五十七岁。

(0)
0%
(0)
0%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