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网 > 新闻 > 国内佛讯 > 正文内容

【 立冬 】冬藏万物美 静侯待新生

国内佛讯  时间:2023-11-08   作者: 未知  来源: 灵隐寺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明·王稚登《立冬

是日,立冬,冬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始也,冬,终也。水凝冰 ,露成霜,秋雨化雪,燕雀噤声。凛凛寒意之下,世界像被画上休止符。提醒万物,也指点你我:心随境转,放缓步调,换种姿态去生活。

倏忽秋又尽,今朝恰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乃终尽之义,为四季之末,而立是建始的意思,立冬便是冬季的开始。一年时序至此,动物们都准备藏伏避寒,农民将作物收晒完毕,收藏入库。万物的气息都慢下来,缓缓入梦,这也正应了“秋收冬藏”那句俗语。立冬,做减法的季节。将世界缩小,让生活简单,懒懒散散,猫个暖冬。

一候|水始冰

水面在寒风的侵蚀下逐渐凝结成冰,虽然未至坚硬,但已薄薄一层,占据水陆交界之处。山青水色的倒影,渐被洁白冰面上的光芒覆盖。

二候|地始冻

随着气温骤降,土地中的水分也受到侵蚀,土地开始凝寒,薄薄的一层冰面下却酝酿着生机。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天寒地冻,雉鸟们缩在巢穴,失去踪迹。古人望见海边的蛤蜊,觉得它们背上的花纹与雉鸟一般无二,便认为那是雉鸟的化身,换了形态来躲避寒冷。雉鸟在立冬后即化身为大蛤,古人这天马行空般的想象,饱含着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认知。

气象学上进入冬季的标准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据此推断,“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基本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此时,随着强冷空气在北方的频繁出现,秋裤、暖气、棉衣成为了热搜的关键词。而江南的立冬更像一个不期而至的宾客,此时的天气寒而不冷。一场雨后,雾纱轻笼在静逸的山间,浸染思绪的落叶给大地换上了新装。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人们惊喜于秋冬交替的色彩迷离,秋的黄花红叶与冬的寂静寒意,共同构成了大家对江南深秋的印象。

山堂夜静坐蒲团,万虑咸清觉自然

寒月珊珊凌梵阙,疏钟历历震云天

半窗雪色侵伽定,几树梅香喷绮筵

了得胜因内外彻,应堪撒手续单传

——东山梅溪度禅师《冬夜示众》

冬天的天地干净、宽广、朴实,异常珍贵的阳光照在窗上,让人不困而思眠,回归沉静。而修行之人,不妨于此萧瑟薄寒之夜,伴着窗前明月与案上禅灯,蒲团趺坐,回光返照,体会一番万虑凝然的禅悦。

编辑:兴尘

来源:灵隐寺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明·王稚登《立冬

是日,立冬,冬天的第一个节气。立,始也,冬,终也。水凝冰 ,露成霜,秋雨化雪,燕雀噤声。凛凛寒意之下,世界像被画上休止符。提醒万物,也指点你我:心随境转,放缓步调,换种姿态去生活。

倏忽秋又尽,今朝恰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冬,十月节。立字解见前。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乃终尽之义,为四季之末,而立是建始的意思,立冬便是冬季的开始。一年时序至此,动物们都准备藏伏避寒,农民将作物收晒完毕,收藏入库。万物的气息都慢下来,缓缓入梦,这也正应了“秋收冬藏”那句俗语。立冬,做减法的季节。将世界缩小,让生活简单,懒懒散散,猫个暖冬。

一候|水始冰

水面在寒风的侵蚀下逐渐凝结成冰,虽然未至坚硬,但已薄薄一层,占据水陆交界之处。山青水色的倒影,渐被洁白冰面上的光芒覆盖。

二候|地始冻

随着气温骤降,土地中的水分也受到侵蚀,土地开始凝寒,薄薄的一层冰面下却酝酿着生机。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天寒地冻,雉鸟们缩在巢穴,失去踪迹。古人望见海边的蛤蜊,觉得它们背上的花纹与雉鸟一般无二,便认为那是雉鸟的化身,换了形态来躲避寒冷。雉鸟在立冬后即化身为大蛤,古人这天马行空般的想象,饱含着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认知。

气象学上进入冬季的标准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据此推断,“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基本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此时,随着强冷空气在北方的频繁出现,秋裤、暖气、棉衣成为了热搜的关键词。而江南的立冬更像一个不期而至的宾客,此时的天气寒而不冷。一场雨后,雾纱轻笼在静逸的山间,浸染思绪的落叶给大地换上了新装。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人们惊喜于秋冬交替的色彩迷离,秋的黄花红叶与冬的寂静寒意,共同构成了大家对江南深秋的印象。

山堂夜静坐蒲团,万虑咸清觉自然

寒月珊珊凌梵阙,疏钟历历震云天

半窗雪色侵伽定,几树梅香喷绮筵

了得胜因内外彻,应堪撒手续单传

——东山梅溪度禅师《冬夜示众》

冬天的天地干净、宽广、朴实,异常珍贵的阳光照在窗上,让人不困而思眠,回归沉静。而修行之人,不妨于此萧瑟薄寒之夜,伴着窗前明月与案上禅灯,蒲团趺坐,回光返照,体会一番万虑凝然的禅悦。

编辑:兴尘

来源:灵隐寺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