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觉悟佛教网 > 文库 > 消业除障 > 正文内容
积德改命
因果报应
幸福人生
佛教文化
善恶因果
藏传佛教
事迹传记
念佛感应
释迦牟尼佛传
戒邪淫
法师开示
因果实录
佛教相关
经论讲记
佛陀十大弟子传
消业除障
临终关怀
生死大事
忏悔方法
学佛修行
断诸恶业
超度回向
灵魂附体
冤亲债主
神奇灵异
念佛治病
药师法门
下载中心

佛陀处理众生障碍三阶段

消业除障  时间:2023-01-01   作者: 净界法师  来源: 网络  点击:     放大 正常 缩小 关闭 手机版

佛陀处理众生障碍三阶段

(一)对治生死业障

佛陀陪着我们成长,要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生死业障,因为这个是最务实的。因为这种业障一来,你生命都没有了,你到哪里去都不知道了。所以说,你轮回不解决,那你的人生永远充满了变数。你不要跟我讲,说你来生要去哪里,因为你说了不算。欸,我今生布施,我来生一定到天界去。未必!因为我们的业力有很多了,你今生的业力只是代表今生,你过去还有很多业力,你不知道临命终是会碰触哪一个业力的。

所以,轮回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就非常被动了。你如果没有解决生死轮回,你的人生只有一句话就讲完了,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就这句话就讲完了。所以,这么可怕的业力,当然佛陀要先处理了。就告诉你,放弃主宰,不管好坏,逆来顺受,把生命放到来生去。就是放弃今生,活在未来,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我该还的还,该怎么样怎么样,我坦然接受,但是我不再有相续的动作了,我不再去主导它了,我放弃人生的主宰权,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那么,这种情况当然不能把业全部清干净,至少会让它沉淀。因为第八识的业力不能单独活动,它一定要跟六七识产生辗转的熏习,叫做种子起现行,还要现行熏种子。就是说,你不攀缘它。业力最大的麻烦就是,它一个碗敲不响,你越理它,它就越当一回事。业力就是这样,你这个人执着越重,你的业就越重,就这样子。所以你把业看破了,它自己会沉淀。它自己去沉淀,因为你已经不能跟它产生互动了。就是说,你已经没有养分去滋润它了,就是“断相续心,破和合识”。

(二)对治执着。

业力处理完以后,这问题就好很多了,就剩下思想问题了,就是执着问题了。当然,不仅是阿罗汉,作为我们凡夫也是。你比如说净土宗,你跟他讲成佛之道,他也听不进去,因为他心里面只想到往生。我们现在净土宗的思想,跟二乘思想是一个样子。你同样的时间去念一句佛号,你也可以往生,也可以成佛,你何乐而不为?他就不要。阿罗汉也是一样。

佛陀说,大家修无我观,就是三界里面起火了,外面有你们最喜欢骑的娃娃车。大家:哇!有娃娃车可以骑,多好啊!就赶快修四谛十二因缘,从三界火宅逃出去,到草坪上休息。就跟他爸爸说:欸,你不是说有娃娃车吗?佛陀说,没有娃娃车,是我骗你的,都是大白牛车!反正你娃娃车有的功能,我全部都有,大白牛车的功能比你娃娃车还更好。那你可以说佛陀妄语吗?当然不能说佛陀妄语。“先以欲钩牵,再令入佛智。”

就是说,佛陀先假设了一个涅槃,“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确,进入涅槃是寂灭的,但是这也是一个假相。生死是一个假相,涅槃也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所以说苦集灭道四谛,两重因果嘛。生死的假相是杂染的因缘创造出来的,涅槃的寂静假相是清净的因缘创造出来的。

(三)般若时,一切法无生

般若经的时候,从一切法无生的角度来看,就广会一切法入摩诃衍。你看《般若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也不灭,不垢也不净,不增也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没有色受想行识。这个可以理解。在空性里面,凡夫的苦恼的五蕴身心是不存在的。“无苦集灭道”,这件事就严重了。四圣谛法门,佛陀曾几何时在阿含经说:太阳可以冷,月亮可以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到了般若会上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阿罗汉所成就的涅槃,在般若会上说到“生死涅槃等空华”。当然,这个时候佛陀并没有辜负他。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会给你更好的东西,你就只是一个寂静,我可以给你无量的功德庄严。是吧?

所以,在这个般若会上,这个时候佛陀消除了二乘的法执。刚开始时你烦恼很重、业障很深,我讲的很高深的东西你不见得会喜欢,反正你要的就是一个寂静。你当初的心态,只要不受生死业障干扰,你就心满意足了,所以佛陀丢了一个涅槃给你。但是,你现在已经不一样了。你烦恼也调伏了,生死业障也消灭了,你应该有更广大的心量来接受佛陀的功德庄严,而不是追求涅槃寂静而已。所以到般若会上的时候,就把阿罗汉对涅槃那个深固的执取完全消灭了,把阿罗汉的心态从厌恶生死、欣求涅槃,最后到一切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进而带到一种无生的境界。“譬如禺中”,就是快要接近中午,大概九点到十一点。

那么,在般若会上有两种情况,“钝根明共般若,利根明不共般若。”说过去根机比较钝的人,这种人过去生《楞严经》《法华经》《金刚经》听得比较少,他可能只听到一切法毕竟空。如果利根人,如果这个人曾经学过楞严学过法华,到了般若会上,他能够知道不共的大乘的一心三观,他不但是证得空性,他还能够悟到现前一念心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他还能够悟到不空的这种真理,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真空妙有的、大乘的不二法门。这个《般若经》,天台宗给它一个通教的“通前通后”,是对的。

所以,佛陀等于是三阶段地来处理众生的障碍:第一个,处理生死业障;第二个,佛陀用功德来引导阿罗汉,让他觉得他还有进步空间;第三个,到了般若会上,彻底地讲到一切法无生,建立无所得的概念。

(0)
0%
(0)
0%
本文地址:https://www.juewu.org/wenku/xycz/45289.html
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错误,欢迎指正。挑错
精华文章
最新推荐